春天,是一个带给人无限希望的季节,此刻,如果你漫步田间,便能看到天地之间,一派生机盎然,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世间的一切都在摆出最好的样子来,我们万不该辜负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
这套关于自然与生长的书单,将带你走进美好的大自然中,感受一花一草的生命力。
一网读尽·主题书单
01 忙碌的日常中,能去赏花的时间很有限。花开时节,真的懂得花之美的人也有限。天下之大,南北殊异,世人又能赏的几何。 作品中选择的花多是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凡卉:荠花、二月蓝、松花、梧桐花、山楂花珍珠梅、半夏、地黄、车前、商陆、百香果菱花、苔花、茨菇、白屈菜、决明…… 相信大家看着这一串名单,脑海里很难有花的图像浮现出来,徐老师通过艺术的手段把大家不熟悉的凡花放大了给大家看,原来在平凡的地方,还有这么让人感动的生命在绚烂盛放。 书中大量的作品是没有花的,只是选择了枝材或者果实。让大家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花儿褪尽后的状态。繁花落尽后不是生命的落寞,它是生命的另一种辉煌。 《不知有花》会让大家从繁花似锦的世间,进入一个刹那感觉陌生的领域,进入一个更为惯常的场景——原来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一时的绚烂背后是更为长久的庸常和无赖,但是这庸常和无赖中也有撼动人心的美,褪尽铅华的天籁之美。 …… 02 达尔文和儿子弗朗西斯对植物生长中光产生的效应十分着迷,他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几乎所有植物都向着光弯曲,而且植物的这种向光性和它的光合作用无关。 当时也没人知道植物到底是怎么判断哪个方向有光的。父子俩选了盆加那利虉草,把它放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长几天,然后他们在离花盆3.6米的地方点燃了一盏很小的煤气灯。 仅仅过了3小时,虉草就明显向着昏暗的灯光弯曲了。这样的情况让父子二人更好奇了,到底是草的哪一个部位看到了光呢? 于是,他们选了五根虉草幼苗进行对照试验。最后发现,只有被除掉茎尖的和用不透光小帽罩住茎尖的两株幼苗,没有向着光源的方向弯曲。确证了向光性是光照射到植物苗梢的结果。 不过,他们那会儿发现的,是植物的原始视觉。把“光来了”这一消息传达到植物全身的家伙,在科学家们不断的研究中,慢慢暴露了身份。 继发现植物的向光性后,人们又发现了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不仅有能力探测到光源的方向,还能测算自己获得了多少光。 …… 03 玫瑰、蔷薇、月季,这几种定义互有重合的花名,经常令人困惑。 最容易辨明的是月季,在植物学上,它归属于蔷薇科蔷薇属月季组。这个组的代表是月季花(Rosa chinensis),在古代被称为“月月红”的原始品种;香水月季(Rosa odorata)也是重要成员,它们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就有栽培,拥有丰富的观赏品种,以多次开花、花色艳丽为特征,在现代玫瑰分类中,被称为“中国古老月季”。 其次是蔷薇,在植物学意义上,它可以代表所有蔷薇属植物。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约定俗成地用它来指代那些蔓生的、花朵较小的、品种较为原始的蔷薇属植物,混淆的概率也比较低。 最难搞清楚的就是玫瑰,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内涵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必须得静下心来,抽丝剥茧般地一层层去了解。 作为单纯的植物学名词,它指的是皱叶玫瑰(Rosa rugosa)。《中国植物志》将“玫瑰”这个汉语名词,给予了“Rosa rugosa”这个特定品种。 它属于蔷薇属桂味组,主要特征是叶表有明显的深陷叶脉,“Rugosa”的意思就是“布满皱纹”,学名便是因此而来;每年初夏开花,并且具有浓郁香气;在国内的代表品种是平阴玫瑰;也用于萃取精油,但这种玫瑰精油在国际芳香产业中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 04 相对于蜚声中外的西双版纳来说,勐海显得有些名不见经传。勐海,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身处云南的最南端。它有个曾用名,叫做“勐咳”,意思是“勇敢者生活的地方”。 去过西双版纳景洪和勐腊的人,如果觉得勐海也像这两个地方一样,是低地热带雨林,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西双版纳的最高处和最低处,都在勐海。这里通常的地势是:中间为平坝,两侧是高山。 勐海境内最高点,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最低点在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 这样的地势,使得昼夜温差很大,造就了植物种类分布的多样性。 勐海的植被类型大概有这几类:季节性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石灰岩山林,暖热性针叶林,热性竹林,河漫滩灌丛,山地丘陵灌丛和禾本科草类灌丛。 植物多,相应的就是它们的名称也多。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名字,却不是同一种植物。比如“橄榄”,可以指许多完全不同的植物,根本不在一个科。还有当地人说的缅茄,通用名是树番茄;麻个龙是指湄公锥。 …… 05 外婆几乎包养了整个山头的麻雀。这些麻雀每天踩着饭点,排着队,到外婆放了大米的窗沿上光顾两次。 它们可聪明着呢,一旦发觉屋子里的人在频繁活动,就哗啦一下全飞到对面的山坡上,找着心仪的树枝,你站一排,我站一排,瞪着绿豆大的小黑眼珠,机警地望着窗户。等到警报解除,又继续分批次回到窗沿饱餐。 看着这些圆滚滚的咖啡色小团子叽叽喳喳蹦来跳去,心都要被萌化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雀儿都能过上这样富足的生活。大部分的雀儿们每到冬天,就要乱作一团了。 尤其在英国湿冷阴寒的冬天,整个树林仿佛变成一个水晶洞穴。林子里的居民们满怀希望地躲在“洞穴”里,祈盼着冬天早点离开。 红冠戴菊和金冠戴菊是多年的老邻居了,它们站在结冰的松针上啾啾叫着,和其他雀儿分享自己昨天找到食物的地点。唠完嗑,大家又四散在寒冷的树林里,扑腾着寻找食物和庇护所。 …… 06 村中远近虽有七八口水塘,但乡人别呼离村近的这一小片水为“冷塘”,因塘里生着野菱,平常便又称为“菱角荡”或“菱荡”。 冬天的村庄很是萧寂,因为寒冷,塘水也瑟缩了一半,露出夏天男人们扔进去的破碎的农药瓶与酒瓶。坚持洗衣服的女人把一双手冻得通红开裂,人们都行色匆匆地从冬天的风里走过,凌厉得没有表情。只有在塘水结冰的早晨,才有上学去的小孩子们打破了冰,用一根稻草系着笑嘻嘻舔来吃。 塘水的苏醒,是和春日杨柳的萌芽结伴而行的,清冷的雨,燕子的黑影,紫云英的花,塘水荡漾,从冬日累积来的深青逐渐稀释,变成一点一点明亮的浅青。 在武汉,沈安娜辗转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研究决定,要 从孵坊里捉来的小鸭子,头上染了红绿颜色,放到塘里,这时野菱的苗便从水底浮了上来。最初是在遥远的塘水中央,还很单薄的一小片,不知什么时候便密密延展了大半块塘。 水跳旁偶尔也生出几棵,纤细的茎上浮着如花一朵绿菱,很像是放在水里的风筝。我们把它捞起来,很珍惜地翻过来看一看,还太早了,连菱花都不曾开,菱角的梦都还没做呢。于是又丢回去,让它继续荡荡地浮着。 初夏时塘水明满,雾气潮湿的清晨,女人们烧好饭,拎着大红的塑料桶陆续到塘边洗衣服。我们也去塘边刷牙洗脸,枝叶扶疏的枫杨在雾里挂着如美人步摇一样的果子。 …… 07 洛伦茨说,研究智力水平较高的鸟类和哺乳动物时,比较行为学家要放弃科学家的尊严。为此,洛伦茨好几次差点被邻居送进精神病院里。 有一阵,他想搞清楚为什么人工孵化的灰雁不怕人,小野鸭却仍然胆小怕人。就亲自用孵卵器孵化一窝野鸭蛋,从它们破壳开始就亲自照顾着。 经过前两次分别让美洲家鸭、普通家鸭当小野鸭继母的对照试验,洛伦茨得出了一个结论:新孵出的小鸭子并不在乎妈妈的样子,所有能发出正确“呱呱”叫声的动物,都会被小鸭子当成妈妈。 但替身妈妈的身高不能超过某个高度,当洛伦茨蹲在草丛里带着小野鸭踱步时,小野鸭也跟着他踱步,如果他站起来,小宝贝们就会四处寻觅,发出尖厉的叫声,想让“妈妈”回来。 同时,洛伦茨还不能停止“呱,咯咯咯咯”,一旦他不这样叫唤,不超过半分钟,小野鸭们就会觉得“妈妈”死了,或者“妈妈”不爱自己了,把脖子伸得老长高声痛哭。 为了科学,洛伦茨不得不每天花费数小时,一直蹲着,不停呱呱叫着陪这群小鸭子散步。 …… 08 话说隋文帝的时候,上党地面,也就是今天山西长治一带,有户人家,每天夜里都听见宅子后边有人呼喊。可等出去找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到了隔天,依然照旧。 这终究不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儿,于是,家长招呼起七狼八虎,各位兄弟,抄上家伙,对宅后开阔地实施地毯式搜索。就像《沙家浜》里说的,像篦头发似的那么篦了一遍,还真的篦出点儿名堂。 在距离宅子一里远的地方,大家发现了一棵植物,该植物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因此看着让人狐疑。于是大家一锹镐挖下去,掘到五尺深的时候,便得到了一头长得和人一样的精怪东西,胳膊腿儿什么的,全都具备。 这东西挖出来之后,宅子后边再没了声息。如你所知,那头和人长得差不多的精怪东西,就是大家最熟烂的人参了。 说起人参,该说是中药品种里知名度最高的一款。开头讲的故事,出自《广五行记》,属于志怪,类似于民间传说,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人参作为中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则是名副其实确定无疑的。 依照生物学的描述,人参生长在针叶和阔叶林中,喜倾斜的山坡地,耐阴湿,喜欢有机质丰富而松软、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斜射光照下生长特好,过于阴暗或光照强烈则生长不良,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为宜。 …… “盖将开物以成物,必先辨类而知名。” ——《勐海植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