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
他生于明末,曾是天下人敬仰的对象;然而在他死后,却惨遭万人唾弃。
他足智多谋,深得民心,在乱世开仓赈灾,接济百姓;却又贪钱好色,目光短浅,执政后期任由部下压榨底层人民,闹得天怒人怨。
后人每想到这个人,都感觉难以评判。
他的一生宛如流星划过夜空,在历史的长河里显得短暂、微弱,却足够璀璨。
他叫李自成,熟读历史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但真正了解这个人物的,就不好说有多少了。
李自成究竟是枭雄,还是英雄?是流寇,还是王者?
我从姚雪垠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里,得出了答案:
李自成不是枭雄也不是英雄,不是流寇也不是王者。
他只是一个平凡,又有点伟大的人。
先别急着反驳,随我读完此文,你一定会认同我的观点。
01
01
得也民心,败也民心
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并不是一个长相粗犷、暴躁无礼的人。
相反,他“五官端正,英气逼人”,虽是农民出身,却颇通礼仪。
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他态度温和,并严令部下不得欺压百姓、抢掠民财。
因此,李自成爱民的名声一度响彻天下。百姓见了他,纷纷自发接应。更是因为闯王“均田免赋”的口号,百姓们纷纷唱起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民谣。
在李自成人气最高的时候,百姓见了他甚至都要奏乐欢迎、燃香叩拜:
(灰色字体摘自《李自成》)
河这边一位带队头目赶快向前,立马岸上问道:“闯王接到了么?”
“来了!来了!赶快奏乐!”奔来的骑者扬鞭回答,没有过桥,又勒转马头飞驰而去。
旗鼓官一声令下,四面战鼓、四个军用喇叭和两面铜锣立刻奏起来雄壮的音乐,特别是那四面战鼓的有节奏的响声震天动地。凡是带有香的百姓,赶快用火镰打着火,将香点燃,双手拿在手中,跪到地上。夹道站立的步骑兵肃静无声,微微向西岸侧过头去,注目河岸,谁都想赶快看见闯王。那些曾经随闯王身经百战的老将士和在商洛山中随闯王经历过艰难风险的半老将士,因为盼到了闯王回来,都不禁眼睛潮湿,心头感情奔涌。
那时候的李自成,头脑是清醒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之所以得民心,是因为自己严以律己、治军有方。
他知道,那些被横征暴敛逼死的人民,那些易子而食的百姓,何其无辜,何其可怜。他是农民出身,他吃过他们吃过的所有苦。
所以他要建立一个清廉明正的王朝,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因此,李自成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查还被强占的田地,并清理无主之地。
他禁杀人,杀人就要偿命;他禁杀牛,杀了人家的牛就需偿马十匹;他还给贫农每人发了五两银子……
他誓要做一个伟大的领袖,可很快,压抑了许久的欲望吞噬了他。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李自成部下刘宗敏的闯军入城。崇祯皇帝万念俱灰下,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胜利了的闯王入主紫禁城,内心无比雀跃。
在这里,他看到了很多这辈子都不曾见过的东西: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能散发香味的木柜子、镶着金丝的帘子、用美玉做成的杯子......
但更令他魂牵梦萦的,还是崇祯留下来的宫女儿:
就在这午觉醒后的短短时间里,他的眼前又出现了那低头跪在他面前的宫女们的粉颈、桃腮、云鬓,也出现了那行走的轻盈的体态,说话时的温柔而婉转的北京口音,还有那奇妙的脂粉香和熏在衣服上的清幽芳香。
他是一个还不满三十八岁的壮年男子。与张献忠和罗汝才的性格不同,多年中为着义军事业,他竭力压抑着男女之情,被人们称颂为不贪色,不爱财,胸有大志。现在进了北京,进了皇宫,在巨大的胜利中,他的感情起了巨大的变化。尽管他表面上十分严肃,内心中却不由自主地动了男女之情。
人的欲望开关一旦打开,便很难将其关上。很快,李自成看上了一位姓窦的美人,窦美人被乔庄打扮好,送入了新皇帝的寝殿:
晚膳以后,窦美仪在宫女姐妹们的帮助下穿戴打扮。她穿一件紫色、圆领、窄袖、对襟长褂,遍刺折枝嫩黄小葵花,每枝小葵花围以金钱圆圈。长褂里边,系一条百褶红罗裙。从腰间垂下金线绣花珠珞缎带,下端缀着银铃。脚穿粉底绣花弓样红绣鞋。
头戴乌纱帽,帽两边绣着海棠。帽额正中缀着一颗红宝石,周围缀一圈珍珠。乌纱帽顶插着一枝玲珑精巧的金步摇,凤尾上坠着小金铃。乌纱帽下露出云鬓,漆黑的云鬓与嫩白的粉颊相映。云鬓下露出来一半耳朵,耳垂上带有十分高雅的明珠间翡翠耳坠。
李自成厉兵秣马的岁月结束了,此时的紫禁城,成了他欲望的庇护所。
他不再是那个爱民如子的闯王,内心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做皇帝就可以享受那么好的待遇;原来,做皇帝就能拥有那么多的权势地位......对于这个在荒凉贫瘠、饿殍遍野的土地上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来说,没有什么比紫禁城更能凸显这种不平等。
它们犹如正负两极,彼此对称,却遥似天壤。
也就在这一刻,李自成失败的伏笔,就此埋下。
往后,他的部下屡屡犯错,他的臣子搜刮民脂民膏,他都充耳不闻,睁只眼闭着眼。
最终,李自成失去民心,在流亡途中被当地的农民一刀砍死。
从一开始的孤军奋战到号令三军问鼎燕京,从兵败山海关到命丧九宫山,其如过山车般的起伏如流星般短暂的经历,正验证了那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随随便便就成功,也没有什么事情会无缘无故就失败,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以后作铺垫。
从书里,你能看到,李自成的成功在于民心的归附,李自成的失败在于脱离人民群众腐化堕落。
他伟大么?无疑是伟大的。他带领农民推翻明朝统治,让百姓们不再被欺负。
可他又是平凡的,他也有普通人拥有的欲望,最终理智被欲望蚕食,成为历史上一抹悲剧的色彩。
可以说,李自成的一生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梦。
曾经耀眼的繁华,紫禁城管不住。因为它终将流逝,似水无痕。
02
02
时运不济的崇祯
在书里,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刚愎自用、多疑善变的人。但他勤政、爱民,勤勤勉勉守了大明朝十七年,一心要复兴自己的国家。
自他继位以来,夙兴夜寐,每天只睡四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处理政务。
他忧国忧民,耗尽心力,最终还是阻止不了历史的车轮狠狠碾过,成为亡国之君。
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书中写到洪承畴出关迎战皇太极时,在山海关城楼上看到的一首题壁《满江红》。
这首词风格沉郁苍凉,应当是作者姚雪垠托古人之口的创作:
北望辽河,凝眸久,壮怀欲碎。沙场静,但闻悲雁,几声清唳。三十年间征伐事,潮来潮落楼前水。问荒原烈士未归魂,凭谁祭?
封疆重,如儿戏。朝廷上,纷争炽。叹金瓯残缺,效忠无计。最痛九边传首后,英雄抆尽伤心泪。漫吟诗慷慨赋从军,君休矣!
熟悉史事的人,应当都能感受到这种历史周期的无奈,因为迎接洪督师的,是一场大明王朝无法承受的失败。
最终,历史也没有给大明朝机会,甚至崇祯皇帝临走时,身边都只有一个太监相伴:
崇祯只有王承恩跟随,一个太监牵马,在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从来没有如此走过夜路。他孤孤单单地走出午门,走过了两边朝房空荡荡和暗沉沉的院落,走出了端门,又到了大致同样的一进院落。
这一进院落不同的是,在端门和承天门之间虽然也有东西排房,但中间断了,建了两座大门,东边的通往太庙,西边的通往社稷。崇祯在马上忍不住向左右望望,想着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天下十七年,朝乾夕惕,从没有怠于政事,竟然落到今日下场:宗庙不保,社稷失守!
他又一次滚出眼泪,在心中连声悲呼:“苍天!苍天!”
书里对崇祯临死前的刻画,令人深深为之动容。恍惚间,似乎跟随作者的文字回到了那个时代,看到了崇祯的悲伤与无奈:
煤山有五峰,峰各有亭。他们上到了煤山的中间主峰,是煤山的最高处,在当时也是全北京城的最高处。……倘若是一般庸庸碌碌的亡国之君,到此时一定是惊慌迷乱,或者痛哭流涕,或者妄想逃藏,或者赶快自尽,免得落入敌手。
然而崇祯不同。他到此刻,反而能保持镇静,不再哭,也不很惊慌了。他先望一望紫禁城中的各处宫殿,想着这一大片从永乐年间建成,后经历代祖宗补建和重建的皇宫,真可谓琼楼玉宇,人间再无二处,从今日以后,再也不属于他的了。
他深感愧对祖宗,一阵心如刀割,流出两行眼泪。他又纵目遥望,遍观了西城、东城和外城,想象着“贼兵”此时已经开始在各处抢劫、奸淫、杀人,不禁心中辛酸,叹口气说:
“唉,朕无力治理江山,徒苦了满城百姓!”
崇祯亦是一个有着强烈悲剧色彩的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君,比明朝很多皇帝都要出色。
可他时运不济,最终只能饮恨煤山,落得一个无比悲凉的下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崇祯和李自成都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又惊人的相似:都白忙活了一辈子、都经历过众叛亲离、甚至都有着凄惨的下场......
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在封建时代,胜利还是需要一点运气的。
剥离掉浓厚的时代印记,这本扎实详尽的大书,依旧有着沉甸甸的思想重量。
愿这本有意思的书,能陪伴你很多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