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看过知乎上的一个话题:


“因为穷,你做过哪些卑微的事情?”


评论区无数人匿名写下自己心酸的故事。


有人说,自己家里会因为每学期的学费闹得不可开交;


有人想读博,却因为家里太穷,不得不放弃学业,早早出来工作;


还有人痛经痛到吐,却为了省下点医药费,就劝自己说忍忍,每个月就那么几天。


很显然,在大多数人眼里,穷,意味着没钱,意味着为了生活挨打。


图片


正如书本《贫穷的本质》里对穷人的定义,是那些“吃不饱饭的人”。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拥有了钱财,就能立马富起来。


可事实是,尽管得到了很多帮助,穷人还是很难摆脱贫困。


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向我们进一步还揭露了贫穷的真正原因:


并不是没钱,而是没钱带来的“稀缺”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被绕晕了。


啥是“稀缺”呀?


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认知狭隘”。


只看得到短期的利益、暂时的享受、和眼前的钱。


也因为认知狭隘,我们总是会束手束脚,不敢用眼前的机会去换取长远的“商机”。


看完这本书,也许并不能让你马上变得富有,但一定能慢慢帮助你摆脱“穷人思维”,从而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图片

对抗舒适,延迟满足

假如此时此刻,在你的面前摆放了两个机会。


一个是给你一张500万元的中奖彩票,另一个则是年薪30万的工作。


你会选哪个?


图片



为了满足瞬时欲望,相信很多人会下意识选择第一个。


即使再计算一下,选择前者,每年通过理财得到的利息,也能达到30来万。


这么说来,选择彩票似乎毫无疑问。


可回归到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分利用好这500万。


很多中奖者,在领取奖金后很快便辞去了工作,开始专心享受生活。


不过几年,他们就将奖金挥霍一空,甚至还背上了不少债务。


如果没有妥善管理和规划财富的能力,总是让步于瞬时欲望,也就很难细水流长。


这背后,也揭露了一个穷人的普遍认知:


比起长时间省吃俭用地存钱,倒不如马上得到眼前的快乐。

比起长时间的积累,还不如现在就好好享受。


而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现状,作者给出的建议是:


“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


图片


只有看得足够长远,才不会被眼前的短期利益迷惑,更不会牺牲当下的条件,换取一时的安逸。


其实仔细想一下,那些事业有成、身家厚实的人,哪一个不是靠着日复一日地积累才实现了财富自由呢?


有网友自爆自己毕业九年,成功攒出一线城市两套房;张磊从一个寒门的穷学生蜕变成投资界的亿万富翁,也离不开多年的耕耘积累。


看到这,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很不屑。


“我也不过活三万多天呀,自然能快乐一天是一天。”


但其实,延迟满足不等于放弃幸福,更不以压抑当下的幸福为前提。


好比我们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可以将30%用来强制储蓄,对抗未来的风险;50%用来正常消费,剩余的可以适当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一个很想要的香水或电子产品。


这样,不管是延迟满足,还是即时满足都能满足。


也就不会有剥削自己的感受,还是能感受到幸福。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里说,“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而是重新设置人生的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不过度追求享受,掉入庸庸碌碌的陷阱;


也不只着眼未来,却忘记了感受当下。


图片

戒掉“面子”消费,看重“里子”消费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上了热搜:


一位小伙去夜市摊逛,看到有个泡面摊,上去随口问了价格,店家回应说14元一份。


他随口抱怨一句“太贵了”,谁知摊主还骂他“吃不起就滚”。


为了挽回面子,他怒花850把摊位砸了。


其实,这么做更是在满足“你认为我买不起,那我偏要买给你看”的自尊心。


如果你也有过这种想法,那就是正中面子消费陷阱了。


当然,这个例子太过极端了。


回到日常当中,我们也常常为很多不必要的“面子”买单。


比如,在《贫穷的本质》里,作者调查发现,穷人们会把免费发放用来预防疟疾的蚊帐,做成婚纱的头饰;会把捐款用来置办盛大的婚礼、隆重的葬礼、和奢华的聚会……


图片


这些举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某种缺失。


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大作用。


而富人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消费更为理性。


为“面子”买单的举动,很难发生在他们的日常。


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别人看不到或不显眼的事物上。


比如健身运动、读MBA课程以及付费知识讲座等。


正如巴菲特曾经指出的,穷人追求“面子”消费,而富人注重消费“里子”。


如果想要每笔花出去的钱都有所回报,那我们就必须意识到:


金钱是一种观念,如果想赚更多的钱,就得改变观念。

花钱就是一种投资,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就在于投资不同。


如果投资在表面的享受,花出去了,就没有了。


也会让我们越来越穷,陷入“越用力,越贫穷”的怪圈。


但如果每一笔的走向都有相应规划,那它们就可能织成一张大网,在未来稳稳地兜住我们。


图片



那么,怎样更好地减少“面子”消费,转变为“里子”消费呢?


对于如何更好利用金钱,列举三个金钱原则,帮助我们花钱有道:


1.保障自己


将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兜底,例如储蓄,理财等,而不是直接用来消费。


自我增值用于自己的学习成长,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正所谓“家有余粮,内心不慌”。


有足够的储蓄,才有足够的底气。


2.投资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社会变化真的挺快的。


可能前两年新盛的行业,转两年就没落了。


因此,自我增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增强我们的抗风险能力。


在日常开销之外,还要有一笔钱用于投资自己。


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3.量入为出


对于自己的开支,要有预算和计划。


减少无用的物品支出,比如奢侈品,和那些“总觉得会用得上”的东西。


给自己的各个项目开销设置一个底线,一旦快要超出,就要有所预警。


断舍离和舒适度相结合,才是顶级自由。


图片

破除心理卡点,修复贫穷“后遗症”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穷人家的孩子大多很自卑?


其实,这种心理形成的原因也有迹可循——


上学的时候,穷人家的孩子听得最多的就是:


“懂事一点、听话一点”。


即使被别人欺负了,父母下意识的反应,也是心疼医药费、然后指责孩子惹事。


步入社会了,父母还会不断鞭策你,让你马不停蹄地工作、供养家庭。


……


俞敏洪曾经说过一段话:


“一个自卑的人,一定比一个狂妄的人还要糟糕。因为自卑,所以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眼光,你会觉得周围的人全是抱着讽刺打击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



是的,很多时候,越贫穷,我们就越容易内耗。


因为家庭没有经济条件给自己兜底,所以试错成本更高,几乎没有退路。

说话做事,容易瞻前顾后、唯唯诺诺。


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强烈的“不配得感”,总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


随着年龄增长,这股自卑情结,依然深深烙印在身上。


假如被这些内耗情绪不断困住,就很容易把精力都放在自我批判上,而不是看清未来的路。


图片


那如果想要转变这种心态,又该怎么做呢?


书中提出了一个建议:“避免消极比较。”


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条件是不同的。


我们更应该建立起自己衡量“优秀”的标尺。


假如我只是个二本毕业的学生,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提升学历,慢慢变成更好的自己;


而不是看到同学开跑车上下学,我就陷入自卑敏感的情绪。


如果短时间内无法调整心态,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强制手段,帮助自己屏蔽外界信息。


比如,我们可以清理让我们感到消极的微信消息、关闭朋友圈。


让自己的精力,回归原本真实的生活。


其次,正视自己的自卑,抓住可以改变的因素。


打个比方,你很羡慕某个同事得到了部门肯定。


那你要明白,这是因为他工作能力强。


那我们就可以拆分,他是如何安排工作优先级,如何分配时间;


学了哪些技能,如何思考问题,怎么与人沟通合作的?


然后尝试把她的工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把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可迁移技能上。


请一定记住:当我们习惯说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真的做不到了。


自我怀疑之前,不妨先找到自己的目标。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不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过度为难自己。


贫穷是有后遗症的,但我们依然可以慢慢破除掉习惯否定自己的心理,再用行动来提升自己。


图片

也许,你的身边也经常听到有人哀叹:


“穷人会继续贫穷,富人会继续富裕。”


“没用的,摆烂吧。”


可在看完这本《贫穷的本质》后,我们的观念可能就会有所转变——


因为贫穷的本质,不是没钱,而是认知稀缺。


在靠近财富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和自己的欲望、情绪做斗争,和自己的狭隘认知做对抗。


只有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合理规划消费、修复自卑后遗症,


我们才能慢慢靠近财富,不再被贫穷所困。


点个“在看”吧,愿你我都能破除自己的认知边界,成为“反稀缺高手”。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