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谢楠在一档育儿栏目中,提到自己的两个儿子,自嘲道:“我家是二胎鄙视链最底端。” 一位嘉宾接道:“我家是两个女儿,是最顶端。” 在场其他人发出了善意理解的笑声,虽然是玩笑话,养育男孩的“费妈”程度也可见一斑。 男孩的身上似乎总是有“调皮、不听话、精力旺盛”这样的标签,当男孩们凑在一起,破坏力更是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让妈妈们身心俱疲。 然而,男孩就真的如此“孺子不可教”吗? 不如来看看史蒂夫·比达尔夫的《养育男孩》,这位有40年丰富经验的心理专家,在书中详细解答了养育男孩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作为母亲的你,可能一直在误解自己的男孩。 《养育男孩》中强调:“一定要尊重他们,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一定要耐心听孩子倾诉,重视他们的感受。” 然而现实往往相反,很多家长在与男孩沟通时,常常使用命令的语气。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杨烁对儿子杨雨辰的“命令式教育”被骂上网友热搜,仅在短短一段视频中,充斥着多次他对于儿子的命令和指责: “不会走,是吧?跑上去!” “快走!脚尖冲前,包背好了!” “所有人都等着你啊,快点!” 杨烁严厉的语气和表情,让电视屏幕背后的网友们都直呼受不了,纷纷表示心疼他的儿子。 面对爸爸的高压指令,杨雨辰不哭不闹、沉默听话,总是尽可能按照爸爸的要求去做。可是大家都能看出,孩子的不知所措与委屈茫然。 对于自己的做法,杨烁在采访时表示:“儿子,我觉得应该严厉一些,他得有规矩。” 杨烁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传我们统教育的一个缩影: 因为觉得男孩缺少纪律,所以格外严格,甚至直接命令。 但这样的方法,本质并没有尊重孩子,反而严重地伤害他的自尊心,使其没有主见、不善沟通,甚至养成敏感胆小的性格。 关于如何尊重孩子,《小谢尔顿》中的父亲做出了教科书式的示范。 一次,小谢尔顿拆坏了家中的冰箱,需要连续六个月凌晨五点起床,通过送报纸凑维修费。 一天吃晚饭时,身心交瘁的男孩面对欢乐的家人大发脾气,冲回了自己的房间。 而他的父亲来到卧室,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平静问道:“你想解释一下吗?” 破罐子破摔的小谢尔顿对着父亲一通抱怨: “我不只是累,我全身上下都疼!” “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而钱还少得可怜!” 出乎孩子的意料,父亲并没有打算惩罚他,而是开启了一场“男人们的对话”。 “今天校长大骂我,因为我不让挂科的孩子上场比赛……我在制止一场打架的时候,被肘击中了脖子,而这些仅仅是上午十点前发生的。” 父亲心平气和地说道:“但你会发现,我没回家拿你撒气,现在去向所有人道歉,然后把饭吃完吧。” 这次谈话深深地影响了小谢尔顿,在他未来的人生里,他以父亲为榜样,做到了无论经历什么,都不会惹恼或者辱骂任何一个朋友或者家人。 只有尊重孩子的感受,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男孩们在尊重中会得到真正的成长。 《养育男孩》中提到了一项人类学家发起的研究,主题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养育和暴力”。 研究结果发现,在孩子小时候给他们的抚摸和关爱越少,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暴力倾向越严重。 相反地,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充足的温暖与关爱,他们长大成人后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会成长为温暖乐观的男子汉。 医学博士塞德兹博士曾经说过: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能够成就一生的雏形。而幼儿时期就好比制作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由此可见,想要养育温暖开朗的男孩,就要以温暖和关爱来包裹他,让他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才能在未来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 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一个四五岁的外国小男孩不小心打破了装水果的盘子,听见声音的父亲很快赶过来,孩子害怕地道歉:“对不起爸爸,我不是故意的。” 父亲先确认了孩子没有受伤,然后不得不告诉孩子: 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打碎的盘子是去世的太祖母送给母亲的礼物,所以对于母亲来说很珍贵。 男孩又愧疚又害怕,父亲马上安慰他说:“不如我们一起来想想如何来解决这件事?” 男孩点头,并很快想到了办法:去超市买一个相似的盘子。 父亲夸赞了男孩,开车带着他来到附近的超市。父子两人认真地挑选出满意的款式,在男孩准备离开时,父亲再次引导孩子: “为了表达歉意,我们是不是应该再买个马克杯送给妈妈?” 男孩开心地点头,并在母亲回家后认真地道歉,最后被温柔的母亲抱在了怀里。 很多时候,男孩不是害怕犯错,而是害怕面对严厉指责的父母。犯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接受孩子的错误,而不仅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更好的应对方式,是为孩子营造“可以犯错”的安全感,让他养成“解决而不是害怕”的思维模式,才能令男孩迅速成长。 遗传学博士安妮·莫伊尔曾说: “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由激素信号决定的。正是它们塑造了大脑。” 《养育男孩》中着重提到了一种雄性激素——睾丸激素,这种雄性激素对于男孩的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种雄性激素使得男孩好斗、精力充沛、喜好竞争、爱好冒险,这些男孩的天性让母亲们精疲力尽。 心理咨询师苏静曾分享自己的经历: 自从养了男孩,就再也没拥有过踏实的睡眠,晚上担心孩子好动踹被子,早晨还会在儿子的嚷、打、拍、踩等不同寻常的叫早中惊醒,只能挣扎着爬起来给小祖宗们做饭,然后进入充满着男孩尖叫声的热闹一天。 当有了两个男孩后,家中的床垫、沙发、衣柜门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无数杯碗盘碟粉身碎骨,墙壁上全是孩子们风格狂野的艺术涂鸦。 更让老母亲崩溃的是,无论怎么好言好语地和儿子们商量:“乖一点,让妈妈休息一会”,全是“对牛弹琴”。 虽然育儿日常让她崩溃不已,苏静却知道,是身体内的雄性激素让孩子们如此精力充沛,他们习惯用身体探索世界,用运动保持大脑的活跃,并不是孩子不听话,故意惹妈妈生气。 于是她尽可能地多为孩子们提供运动的机会,报篮球课、游泳课等体育类课程,带着他们去爬山、攀岩等活动消耗精力。 深入了解男孩的天性,就能更好地明白他们的行为逻辑,从而采取更科学的应对方法,这既是对孩子的理解,也呵护了母亲们的情绪与身体健康。 少儿心理专家廖文婷,也在讲座中分享一些妈妈们对她的诉苦: 儿子在家经常不听话,自己扯着嗓子喊了好几遍,孩子跟没有听到一样。 “他就是故意的!”这是很多妈妈们的心声。 事实上,更有可能的是,孩子的确没有听见母亲的喊声。 因为男性的大脑是单线条进程的工作方式,也就是说,男孩更容易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偶尔,孩子可能会有故意的成分在,但大多数时候,母亲的喊声孩子是真的没有听见。 而频繁在孩子做事打断他的思维,其实会造成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从而影响他的专注力。更好的方式是,可以适当减少对男孩行为的打扰,等他做完了再和他说话。 如果真的需要打断他,那最好走到孩子身边,拍拍他的后背或者摸摸他的头,而不是一直喊叫。 天性没有好或者不好,都需要正向温和的引导。 只有顺应孩子的天性,选择更合适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长处。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们快乐成长,也让父母们的养育之路更加轻松。 对于母亲而言,养育男孩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心理学教授叶斌也曾说:养育男孩,就要扛得住“虐”。 但当我们反过来看,男孩总是拆坏玩具,证明他好奇心旺盛、动手能力强;男孩精力旺盛、上蹿下跳,代表他身体健康、喜好探索世界;男孩沉浸自己的小世界,听不见外界的声音,说明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研究自己的喜好。 对于母亲们来说,可能一直在误解自己的男孩,而打开成长之门的钥匙,正是耐心、尊重与顺应天性的引导。 想要真正养育好一个男孩,我们需要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自己的男孩,并且帮助他们成长为自信、独立、温暖又有担当的男子汉。 养育男孩们的经历,如同耐心等待花开的过程。 过程中虽难免有辛苦或不如意,但只要孩子们在爱与尊重中成长,就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盛开,这将是给母亲们无比惊喜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