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样一句话,“社会越进步,人类越孤独。”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到处熙熙攘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似很近,但身处其中,又觉得真实的关系越来越难处。
于是,人们开始美化孤独,主张享受孤独。但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独处与孤独的概念,忽略了彻底的孤独给身心带来的伤害。
在经典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作者卡森·麦卡勒斯通过描绘几位主人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于生活的真相:
彻底孤独的人是无法幸福的,即便那是人生的常态,也决不能让自己困守其中。
每个人都需要在关系中成就自我,恰如其分的孤独,才是好的孤独。
20世纪30年代的某个美国小镇上,生活着两个相依为命的哑巴。哑巴辛格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用手语和他的哑巴朋友交流,尽管他的朋友总是显得心不在焉,只是偶尔用一两个手势回应,但这足以让辛格快乐。这样的生活维持了10年,直到有一天,辛格的哑巴朋友突然行为失控,被送进了疯人院。辛格开始一个人生活,他试图寻找新朋友、融入新关系,现实却让他失望。女孩米克、工人杰克和医生科普兰,他们好像都视辛格为知己,向他喋喋不休地倾诉自己的理想与苦恼,但从来不关心辛格到底在想什么。所以辛格依然孤独,只有去疯人院探望他的哑巴朋友时,才能比划着手势,将心中的想法“说”给朋友听。可是有一天,他的哑巴朋友也去世了,辛格觉得自己彻底陷入了无人回应的绝境,最终选择开枪自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这句话是对辛格悲剧的最好诠释。日本NHK有一系列高分纪录片,记录了社会中“无缘者”的生活困境,所谓无缘者,就是失去了血缘、社缘、地缘之间的联系,彻底孤独的人。吉泽雅之就是一个独自生活在东京、对人生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失缘人“。节目组与他取得联系后,帮他找了一份义工的工作,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吉泽雅之慢慢找回了自己的“缘”,逐渐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做咨询时发现,一个人的关系匮乏程度,和他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是成正比的。可见,彻底的孤独不可取,我们需要连接到一个个真实的人,走入让能量流动的关系,进而点亮自己的生活。看到一些网友分享的生活中那些能恢复能量的小事,很有启发:独居时,回家第一件事是把灯和电视打开,在明亮有人声的地方,精神更不容易萎靡。不要拒绝所有的聚会,尽量靠近那些充满活力的人,带着自己一起提高能量场。如果不太喜欢和人深交,就找一个和自己目前步调一致的“搭子”,一起健身,读书或者是偶尔一起去旅行。你要有一个困难时能想起来的人,有一段在逆境中相互支持的关系。
书中的另一个主角米克,是一个热爱音乐、脑子里装满幻想的女孩。她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分为二,世俗的纷扰被隔绝在“外屋”,而音乐和理想则安放在“里屋”。作为穷人家的孩子,米克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分担不少家务。她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结束一切后,悄悄地坐在富人区的窗台下,聆听收音机里的音乐,然后进入精神的“里屋”,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满足。可后来,她的家庭发生了变故,欠了很多钱,她只能放弃学业出去做工,或许是工作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和热情,她的“里屋”关闭了,日记本上那首未完成的歌,永远停留在了那一段。米克的孤独并非源于生活的困苦,而是她精神“里屋”的关闭。每一个能在孤独中找到快乐的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里屋”,这个“里屋”或许是一本书、一首歌、一种生活习惯、一个坚持的爱好,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能维护它、坚守它。豆瓣高分日剧《晚酌的流派》中,女主美幸子是一个单身的大龄女青年,每天最大的幸福,就是晚上喝上两罐冰镇的啤酒。早上她会把啤酒和酒杯放进冰箱,下班后去蒸桑拿或者练拳击,接着去便利店挑选食材精心烹饪,在身体的状态达到最佳饮酒状态后,取出冰镇后的酒杯与啤酒,开始当天的晚酌。她也会邀请受到打击、心情沮丧的同事参加她的晚酌,带他们体验晚酌前的各项准备活动,在彻底地发泄和放松后,解开心结,开始新的生活。对于美幸来说,晚酌就是她的精神里屋,在这里,她可以释放生活的疲惫与压力,同时,这里又充满接纳与治愈的力量,不仅治愈自己,也治愈他人。找到自己的精神“里屋”并坚守它,才能真正享受到独处带来的力量。
“这也很奇怪,在拥挤的屋子里,一个人会如此的孤独。”
年轻的工人杰克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希望领导工人运动,但工友们只关心眼前的面包。黑人医生科普兰忙于集会,呼吁同胞们少生孩子、重视教育,可同胞们只关心集会赠出的礼物。
作为社会底层的理想主义者,两个孤独的灵魂本应惺惺相惜,彼此鼓励,但两人聚在一起时总是各说各的,不欢而散。
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们都不认为别人懂自己,除了哑巴辛格,因为他从不发表任何反对意见,只是安静而专注听他们演讲,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被肯定的。
他们都需要辛格,但并不爱真正的辛格,辛格只是他们神化的自己而已,所以他们的孤独也是无解的。
武志红老师曾写道,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在这座墙内,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扬扬自得的、自以为正确的。
他的一位朋友极渴望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但每次都不成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这位朋友看不到恋人的真实存在。因为她越在乎对方,就越容易把她头脑中的想象的恋人投射到对方身上,最后失望、分手。
太过自我的人,自始至终面对的都是自己的想象,也注定无法在一段关系中长期驻足。
最近,电视剧《繁花》中“爷叔”的扮演者,90岁的游本昌在谈到婚姻保鲜的经验时,一句“让对方说,自己不响。”打动了很多人。
游老师的“不响”不是冷暴力,而是能充分照顾对方的情绪,看到对方的存在。在他看来,婚姻长久的秘诀,是能和而不同,而不是强求对方的改变。
“不响”的人不孤独,急于在关系中“争响”的人,反而孤独。
打破心中自恋的墙,停止内心过于频繁的想象,留一些空隙感受对方的真实存在。
双向的认可,才能为自己带来丰富的互动。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出,一个人更容易获得幸福的五个关键词,分别是丰富、可控、创造、成就、看见他人。丰富意味着能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创造和成就则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看见他人则是对关系的良性循环。人生抓住了这几点,即使是形式上孤单,精神上也不会孤独。可惜,不管是哑巴辛格,还是视他为唯一知己的杰克和科普兰,他们都缺乏搭建精神里屋,构建饱满关系的能力,所以他们感知不到世界的丰富,无法摆脱彻底的绝望和孤独,人生也注定是一场悲剧。所以,在我们赞美孤独,拒绝低质量社交的同时,也要对自我的心态保持觉知。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害怕联系亲朋好友,怕被人拒绝,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沉迷于虚拟,只愿在网络中寻找安慰;又或者只愿怀旧,将自己困于过去的时光回忆,宅在家中让周围的人忘记了你的存在时,你的孤独,就不再是恰如其分的孤独了。小心你的孤独,不要让它削弱你搭建关系、体验真实的力量。生命的最终也许只剩自己,但一路走来,我们不能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