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广袤的大地上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山川河流,但却有相同的淳朴自然,相同的梦境归依。
家乡是永远无法割弃的血脉相连,不管飘零何方,都有一处寄托,承载着所有的温柔和浪漫。本书单将为您带来一系列各地风土人情小说,在这些特色风景和人间真情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01黑龙江:萧红《呼兰河传》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了她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和愚昧,不仅增添了地方色彩,还包蕴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深刻的生命体验,从她的作品视角中看到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吃、睡、劳作,像动物一般生生死死,冷漠死灭到失去一切生活目标,失去过去和未来。在“城与人,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中存在着生命的永恒。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金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的时候,那马就变靡了。” 02陕西:路遥《人生》 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在这部作品中路遥一如既往地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沉的爱,让厌恶农民身份的高加林在小说中备受煎熬。《人生》所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幅独具风采的当代农村世态长卷,它无需惊心动魄的情节来震撼人心,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去拯救世界,而是以生活中最质朴的美来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和最原始的感动。 “他用枯瘦的手指头把四周围的大地山川指了一圈,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 03浙江:鲁迅《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最初发表时的总题为“旧事重提”:他大概是想起童年时“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的情景。包含着鲁迅对童年的追忆与模拟,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者”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记与·成年的思考,正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宁静来”,处处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18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04湖南: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是“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他的中篇小说《边城》推向了极致,《边城》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翠翠造成的悲剧结局。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风习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调合一,造就了带着“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05江苏:汪曾祺《受戒》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在作品之中构建了一个纯粹美好的高邮水乡世界。他的小说圆融通透,自然慧黠,在抒情中叙事,运笔举重若轻,凭借着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却发人深省。翻阅汪曾祺的作品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饶有趣味。对于高邮的风土人情表现的尤为优美,在《受戒》一篇中达到顶峰。《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与之相称的是水乡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真诚的人情人性,正如汪老在后记中写的“记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书中的一切确实美好地像梦一样。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06北京: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是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屁股推车,车子吱吱扭扭地响,好刺耳,我 要堵起耳朵啦!井窝子有两个人在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来倒在一个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 “换绿盆儿的,用他的蓝布掸子的把儿,使劲敲着那个两面釉的大绿盆说:‘听听!您听听!什么声儿!哪找这绿盆去,赛江西瓷!您再添吧!’妈妈用一堆报纸,三只旧皮鞋,两个破铁锅要换他的四只小板凳,一块洗衣板;宋妈还要饶一个小小绿盆儿,留着拌黄瓜用。” 07天津:冯骥才《俗世奇人》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收录了他的18个短篇作品,其中描写的无不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展现了这个燕赵故地,居民五方杂处的水陆码头上的各种怪异人物,既有显耀上层的大人物,更多的是在市井民间。每篇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二拍”笔意。 作者以境写人,即以社会背景写人,包括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等,所写文字真实地刻画了天津卫在晚清光绪年间所特有的社会风貌,是当时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受窘的规则加以佐证的作品。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摇篮上去;茶叶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08新疆:李娟《冬牧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新疆都是一个太过遥远的地方,是动荡而又广袤的一片天地。而在李娟笔下,却是充满着静谧阔大的美感,作为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灵气飞扬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南下跋涉的头一天上午,我们的驼队和畜群长时间穿行在没完没了的丘陵地带。直到正午时分,我们转过一处高地,视野才豁然开阔,眼下一马平川。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天地之间空无一物……那像是世界对面的一个世界,世界尽头的幕布上的世界,无法进入的世界。我们还是沉默着慢慢进入了。 走在这样的大地中央,才感觉到地球真的是圆的-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地真的在往四面八方微微下沉,我们的驼队正缓缓移动在这球面的最高点。” 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学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