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经过无数扶贫干部和群众的艰苦奋斗,大江南北千万村庄旧貌换新颜,路通了,电有了, 水接了。

在十八洞村,在悬崖村,在古路村,万千村庄都上演了感人的扶贫故事。本书单为您带来一系列有关扶贫的书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中国大地上的奇迹。



一网读尽·主题书单【第83期】



 01

行走上万公里,寻访202个村庄,记录中国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真实故事。


2011年,王振关了银川的公司,回老家搞养殖。他是真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可以致富,并没有贪图名声、虚荣之类的想法。

刚开始挺顺利,政策支持,相关部门也来指导,养着养着,王振发现问题了。他的养殖场规模算大的,但在议价上还是没有优势,比如一个商贩要100只羊,同样品种,同样重量,而王振的养殖场只有50只,数量上不去,商贩就可以压价。

怎么办呢?只有带动乡亲们都来做养殖,形成规模,到时候说话不怕没有分量。

县扶贫办的两位主任来到养殖场,对王振说:“你是养殖大户,要起好带头作用。”

王振说:“既然是扶贫,我就直说了,以前扶贫扶了很多年,把谁扶脱贫了?军区过来给好多家建了牛圈、羊圈,牛羊也送来了,但你看看,牛羊一送来,他们就卖了,圈里都是空的,这咋能扶得起来!要我说,得有人领头,有人组织,牛羊拢到一起养,没能力养的人年底有分红,还可以来打工挣钱。”

县里马上开会研究,通过了这种扶贫模式。王振和村委会的人走家串户,和贫困户签合同。

想法有了,可推动一个想法落地,哪有那么容易呢,首当其冲的问题,养殖场建在哪儿?

那个冬天,山上的风吹得耳朵疼,王振一行人把村里的每个队都走遍了,终于确定好位置,然后是协调,因为养殖点涉及好几家的土地,各家又有各家的打算和想法。为了协调这个事儿,大家又忙乎了两个多月。

2014年春天,三个养殖合作点,阳湾点、吊岔点、虎岔点,终于建成。

养殖点开动起来,事情更多了。农牧专家过来给村民培训,王振带着村民选牛羊品种,又去县扶贫办申请资金,修整通往养殖点的黄土路。

王振还劝说村里的种植大户扩大规模,说咱们村养殖场一下子扩这么大,玉米啊秸秆啊需求量大,就怕不够用,我们的牛粪羊粪你们可以拉走做肥料嘛,咱这也成了循环农业。”

2012年,王振单打独斗的第一年,全村牛羊存栏量不到500头,2014年就涨到了6000头!

……


 02

这是一部以家为坐标记录精准扶贫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满浓郁湘西土家风情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家庭温馨和希望的作品。


花儿爸爸决定做乡村厨师,他找妹妹妹夫先借一笔钱,添置点儿设备。花儿妈妈看到丈夫已经下定了决心,也信心满满地表示了支持。

可是,好不容易冒着大雨装好了设备,也接到了第一笔生意,为村里一位老人准备寿宴,花儿爸爸做出的菜却没有获得大家的肯定。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花儿的爸爸做的菜虽然色香味俱全,却还是按照城里人的口味配的料。

花儿爸爸不气馁,他找了一位师傅,跟着跑了三个月,不仅熟悉了乡村宴席的所有流程,还做出来数十道让乡民们口舌称赞的菜品,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乐意来请花儿爸爸掌勺。

有一天,村支书又带来一个好消息。杨家坪要做乡村旅游示范村,政府出钱修建文化墙、治理村道,对各家各户的房屋外立面进行改造。

花儿爸爸因为做乡村厨师有模有样,变得很有自信,心思也很活络。村支书一介绍完,花儿爸爸就想到既然要改造房子,不如自家也来办民宿和农家乐吧!还能申请到银行的无息贷款呢!

花儿听了这个消息特别激动,花儿妈妈有些担忧怕贷款以后还不上,不过花儿爸爸做的选择,妈妈全力支持。

花儿给自家的农家乐和民宿取名叫做“花田居”。

后来,花儿当上了村里的义务小导游,为游客们介绍杨家坪的历史文化和景点。

再后来,花儿学习了怎么开公众号,坚持每个周末从学校回家后都在公众号上写文章,向网络另一端的人们介绍武陵源的美。

……


 03

《悬崖村》是一部聚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

作品真实记录了全国第一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 “悬崖村”(阿土勒尔村)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生动讲述了彝族同胞从悬崖村上打造幸福生活的故事。


“读书成才”在阿土勒尔村是个运气活儿。

早些年,深山里的人们并不十分清楚读了书到底能干嘛,直到1984年,村里出了第一位大专生,人们才明白读书是有用的,考上大专毕业后能吃猪肉和大米饭。

这两样食物,便是阿土勒尔村的人们对“领工资的人”最初的概念。

为什么不修路?为什么不换个校址?为什么不继续招聘老师?

这些问题的答案您大概已经猜到了,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穷”字。阿土勒尔村的穷不单是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

后来,县委开会,讨论阿土勒尔村修路问题的时候,全县没有一家建筑公司愿意承包,气得负责城乡规划建设的局长马格日火冒三丈,大骂县里的企业没良心。

几经辗转,他们找到了重庆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袁玉卿。

袁总工谦和而谨慎,跟着他们爬上悬崖村后,没有发布任何意见,客客气气地走了。

凉州政府出面再次请他来指导,他还是不肯发表意见,因为风险实在太大,他要为提出的意见负起责任。

最后,袁玉卿被马格日和阿吾木牛磨得不行了,才松口说,你们预算有限,环境有限,比起考虑修路,不如搭钢架做钢梯。

一方面可以解决村民出行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等以后进一步搞旅游开发,重加天梯,这些钢材也不会被浪费。

有了大方向,接下来的工作就好推进了。

村民们都自发自觉地主动背送钢材,在最陡峭的地方用一根绳子吊住自己完成打孔工作……

三个月后,由1500多根钢管、6000多个扣件修建起来的钢梯成功屹立在了“悬崖村”的村民面前。

从前需要一个半小时多的攀登之路,现在至少可以节约半个小时,而且好走又安全。

……


 04

从木梯到钢梯,再到骡马道、索道……一条路的嬗变历程,一座彝家村寨的梦想起飞,投射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影像。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古路村上不沾天下不挨地,吃水难,修路更难。

这里最险的一段绝壁,以前搭的木梯,出事多。五十年代修成昆铁路,铁道兵帮着换成了十三道钢梯,高耸入云。

不过老是爬梯子也不行啊,老人小孩爬上爬下太危险了,外人来这儿一看,胆子小的发软发抖,根本不敢爬!

2001年,省里拨下十万元,修路。这笔钱骆国龙惦记很多年了,但钱下来骆国龙依然头疼,钱太少,活太难。

四公里路,两公里土坡,两公里硬岩,土坡路相对好解决,可硬岩几乎直上直下,几批施工队来看了看都不愿意干,拍拍屁股走了。

别人不干,自己来干。这些年村里不少人外出打工,会用凿岩机的年轻小伙子也有。

土坡路动员村里人来修,花不了什么钱,硬岩路嘛,把在外打工的小伙子喊回来,工钱也能省一笔。有限的钱,集中到购买筑路机械上。

咕噜岩的路,必须从高处往低处修。如果从低处往高处修,方便是方便,但太危险了,因为石头往下滚,一来埋了刚修的路,二来可能砸到人。

从上往下修,那各种机械就得搬到高处。

凿岩机不下两百斤,用来发电的柴油机三百八十斤,你能想象吗,这些庞然大物是人力弄上去的!村里有两位大力士,他们把机械固定在架子上,生生背上去,你背一段,我背一段,底下有四个人保证他们安全。

凿岩机、柴油机就这样上去了,还有四吨柴油、三吨炸材,也都通过村民厚实的肩膀上了咕噜岩。

万事俱备,开始修路。打炮眼、放炮、出渣、砌堡坎,还有凿岩机叮叮当当响,工地上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

修路的苦不多讲了,从开工到竣工,有几个身体好的年轻人一直住在工地,白天干活,晚上钻进岩洞里睡觉。

2003年3月15日,随着最后一声炮响,地老天荒的咕噜岩终于贯通一条骡马道。天险变通途,天梯成往事,路,修通了!

以后的日子,古路村在加速变好。2012年,县里启动交通、水利、产业“三大会战”,在咕噜岩洒下三十万元,做路面硬化。

来古路的游客逐渐也多了起来,爬上山要两三个小时,当年村民吃的苦,如今成了游客锻炼身体的方式。

2016年,总投资两千多万的索道工程基本完成,古路人拥有了一条实用又时尚的索道,古路村的交通问题彻底解决。

里面出得去,外面进得来,古路人的眼界越来越宽,钱包也越来越鼓。

……


 05

在“两山”重要思想指引下,十余年中,余村和安吉大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为中国的今天和未来,谱写了一曲壮美史诗。


说到竹子,不得不说一个人——“永裕竹业”的老板,陈永兴。他在北京做过生意,但做梦都想回到安吉种竹子,让安吉成为名副其实的竹乡。

1999年,陈永兴回到故乡安吉,潜下心来种竹子,做竹地板。2004年,余村的竹林郁郁葱葱,安吉山丘上的竹林覆盖率也超过了三分之一。

2008年,“永裕竹地板”进入北京奥运会国际会议中心,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采用了“永裕竹地板”。

安吉人民成功地把竹子变成了金条,闪闪发光。

在安吉,几乎所有农户都有茶地,这里出产白茶。在拍卖市场上,安吉白茶曾多次拍得1克1000元的“天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夸赞安吉“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安吉白茶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专家,离不开炒茶好手,也多亏了曾在溪龙乡任职的“白茶乡长”叶海珍。

1995年,安吉白茶还在科研阶段,叶海珍担任溪龙乡乡长。那时候全县又偏又穷,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

叶海珍计划发展白茶产业,三年内至少要有1000亩茶地!这在当年听起来不可思议,因为此前十年,溪龙乡才种出二十来亩白茶。

即使困难重重,种茶能手盛振乾还是决定走这条路。育苗需要十万元定金,叶乡长借了十万元给他。

为了教农民扦插和管理白茶,叶乡长又请来中国农科院的研究员来培训。

她天天在村里跑动,一户一户游说,宣传种白茶的好处。

两年时间,在叶乡长的全力推动下,溪龙乡成功建起万亩白茶基地。安吉白茶有了原产地的国家认证,还参加制定了“安吉白茶”国家标准。

这些安吉的好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习总书记的“两山”思想。十几年来,安吉的巨变,有力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06

有着传统人文风骨的大依公、有着现代化知识素养的“海上蓝影”新青年群体,将与毕业回乡工作的文学博士刘书雷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刘书雷今年博士毕业,他希望能留在北京,但是老家闽省出台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省文联的书记也十分正式地邀请他毕业后回省文联工作。

咨询了导师的意见后,刘书雷最终还是去了闽省的省文联。

转眼,一年过去了,本以为日子会平平淡淡地过下去,刘书雷却突然接到一个重要的委派工作——支援岚岛建设。

岚岛是一个新批准成立的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不仅东邻台湾,还挨着港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在参加援岚前的集中培训时,刘书雷还了解到,中央计划将岚岛打造成一个自由贸易港、一个国际旅游岛。

结束紧张的培训后,刘书雷心里不由得惶恐起来,自己以前只是笔杆子利索些,现在,能承担起推动岚岛创新发展的重任吗?

刘书雷工作的地方在岚岛的蓝港村。

蓝港村被划入了银滩旅游区的范围,当务之急,是做好村民的拆迁工作,赶快把旅游区建起来。说到拆迁,在哪儿都是老大难的问题,蓝港村也不例外,听说已经耽误了一些日子了。

刘书雷的任务,就是去认真倾听民意,做好调研工作,看看能不能尽快解决拆迁问题。

但是具体要如何操作,刘书雷还是一头雾水,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正海。这时候,张正海才对刘书雷敞开心扉,坦诚说,自己其实也不支持蓝港村搬迁。

张正海、大依公以及村支书、村主任的心里,其实都很矛盾。因为工作组最开始到蓝港村的时候,只说了搬迁计划,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

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党员,要无条件配合工作;一方面,又真的舍不得离开蓝港村。

这下,刘书雷才明白,为什么蓝港村的搬迁一直不顺利,其实搬迁补偿的利益是次要的,这里的人是真心深爱自己的故乡。

后来,刘书雷把自己在蓝港村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报告,发回援岚办,引起了所有领导的高度重视。

岚岛的领导们亲自来到蓝港村,倾听村民们的心声,也实地勘察了蓝港村的历史和文化。

经过几轮会议的讨论,以及和开发商的协商,蓝港村可以不用搬迁了!

但是,改造工作可比拆毁重建困难多了,蓝港村要实现自主创新,就需要更多的青年、更多的投资商共同加入到村子的建设中来。

和张正海彻夜长谈了一番蓝港村的发展规划后,刘书雷悄悄地离开了蓝港村,准备开展下一项工作。

朝阳从海上升起,蓝港村也将迎来崭新而灿烂的未来!


……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 《那山,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