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哲学,大可不必摇头。日常生活中,你也在选择,利己还是利他,你也在思索,从经验中提取方法,你也在践行,从理论到实际。这里有许多有趣的问题,也许你已经管窥一二,稍加深入,便能发现其中的无穷乐趣。
本书单为您带来一系列关于哲学的书籍,从希腊先贤到孔孟老庄,在哲学的大海边拾取几片闪亮的贝壳,获得人生进益。
?
一网读尽·主题书单
01
智者学派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无论自然学派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都在探究外面的世界,试图找出物质本原、找出一个终极的东西。
但智者学派说,你看天空是这个样子,他看天空却是那个样子,没有哪两个人看到的东西完全一样,所以哪有什么终极,哪有什么本原,一切以人为准则,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确确实实看重人的价值,但同时,这伙人是不折不扣的怀疑主义者,不相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和理论。马上,苏格拉底登场了,他站在智者学派的对立面,坚定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同样关注人,不同的是,智者学派把人视为孤立的个体,苏格拉底则试图找出心灵世界的普遍法则,比如说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怎样才是爱国等等。他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据说,苏格拉底总是天亮前就起床,跑到街上和人聊天,他聊天是有套路的,上来先问别人一个大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 对方一旦回答,他就指出人家的漏洞,再追问,追问完了还要问。他称这套方法为“思想的助产术”,引导对方接近真理,得出智慧。但很多时候,别人都崩溃了,苏格拉底还在问,这让他的人缘很一般。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被告身份上了法庭,罪名有两个,一是不信奉雅典的神,二是到处问问题,有蛊惑青年的嫌疑。人民陪审团一共500人,竟然360票要他死!学生们劝他逃走,但苏格拉底坚持服下毒酒受死。
……
02
第一位登场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死很特别,他是被雅典的普通民众投票投死的。陪审团一共500个人,有360票投苏格拉底死刑。据说,苏格拉底问人问题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在广场上溜达,见人就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理?人家给了他一个解释,他马上接着问好几个为什么,非要把人家问出明显的错误才罢休,把知识分子遭人恨的毛病都占了。人家能不讨厌他嘛!
永远在质问,就是苏格拉底干的事情。在当时大部分雅典人看来,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家,当真是又讨厌又没用。因为苏格拉底提的问题,宗教都有答案啊,神会告诉你活着有什么意义、神会告诉你死了去哪儿。人生碰到困惑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找神职人员聊聊天,那也解决了,要讨厌的哲学家干嘛呢!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出去游历了十几年,回来开了一个学校,叫“柏拉图学院”,师徒的哲学传统才没有断掉。
危机马上又来了,这次的矛盾不是来自雅典人内部,而是来自外邦马其顿。马其顿王国和我们这儿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文化弱于邻邦,但靠武力完成了逆袭。马其顿人发明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打得雅典联军落花流水。这还不够,趁着雅典人往回撤退的时候,马其顿王子领着一支骑兵又上去揍人家,不给雅典人留一点儿活路。雅典败了,马其顿人慢慢统治了希腊的各个城邦。那么,本来就没什么用的哲学,后来到哪儿去了呢?
当年耍阴招的马其顿王子,后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叫做亚历山大大帝,他把马其顿变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但同时,人家亚历山大大帝还是一位文化爱好者,这要拜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所赐。可能是老师教得好,亚历山大大帝对书本有一种狂热的癖好,他在全国各地兴建图书馆。在埃及,最宏伟的一座图书馆直接叫亚历山大图书馆,这家图书馆喊出的口号至今没有被超越,那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
……
03
我认识的一对夫妻,妻子总是跟我们抱怨说,她的丈夫活得很“俗”。她本人是一个很懂生活、很爱思考的人,而她的丈夫没有太多兴趣爱好,平时没事就打打游戏,陪她看文艺片还会睡着。她总说,她只要和丈夫聊一些生活感悟之类的问题,就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是这位丈夫有问题吗?这位丈夫的活法,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他对于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接纳和适应,而不是时刻保持“惊讶”,保持好奇。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照这么说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但同时,哲学教会我们从最常见的事物入手,去揭示它的本质,看到其深刻的那一面。
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位丈夫没有他的妻子智慧或者通透,我们只能说,他的妻子生活得更有“哲学性”,更明白一些。既然哲学能让我们活得更明白一些,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从哪一方面入手呢?我想,就应该是“认识自己”吧。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德尔菲神庙石碑上的一句箴言,也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哲学理念,它跟中国的一句俗语“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是一个意思。一些活得懵懵懂懂的人会觉得,不用想太多,过一天算一天嘛,但如果长此以往下去,一个人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人生就只是机械地循环,是很难有热情、成就感和真正的快乐的。
在西方哲学的精华中,我们能找到一些“认识自己”的办法,比如首先从认识的深度来看,被称为“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的苏格拉底就说:“‘我自知自己的无知’是最大的知。”
听起来有点儿绕口,但苏格拉底的意思很明白——越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无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智者。
……
04
《庄子·逍遥游》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种很大的鸟叫“鹏”,据说它的后背有泰山那么高,张开翅膀就能遮盖天上的乌云,它要从北冥飞到南冥,横跨整个大陆。听起来就很辛苦,所以有一种叫斥鷃的小鸟就嘲笑它说:“你为什么要那么辛劳地飞这么远呢?虽然外面的物质很丰富,但像我这样生活在蓬蒿之间,满足自己每天的需求也很快乐呀。”
鹏虽然能飞万里,但在斥鷃眼中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庄子用这个故事引出了后面的“大小之辩”。作者在依照一般经验阅读文本时,发现庄子讲鲲鹏、讲“大”的东西时,是有正面褒扬意思的。而对于蜩、鸠这些“小”的东西,他会觉得它们的层次比较低、境界比较狭隘。
难道在庄子心中,大的就是好的,小的就是不好的吗?别急,咱们先来听听《逍遥游》里的另一则寓言。有一天,惠王对庄子说,魏王给了我大葫芦的种子,结果种出来有五石的容积,又大又重,用它盛水吧,葫芦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劈成两半作瓢吧,瓢也太大了,实在没什么用,所以我就命人把它砸碎了。
庄子听完感叹道:“先生实在不善于用大东西啊!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把它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
在这里,庄子不仅是批评惠王拥有一个大的葫芦却无法操纵它,也是进行了一番隐喻,他把用日常语言难以解说的“道”,比作是像大葫芦一样又大又不好把握的东西,隐喻很多人“拙于用大”,也拙于用“道”。
……
05
世界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谁呢?他叫泰勒斯。泰勒斯原本是一名商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了许多钱。他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怎么就想起来要研究哲学呢?
这跟泰勒斯的一次埃及之旅有关。有一年,泰勒斯在埃及旅行时,对尼罗河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向当地人学习观测河水的方法。他发现,尼罗河每次退潮后,淤泥中都会孕育出胚芽和幼虫。这个现象引发了泰勒斯的思考。不久,他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都起源于水。
这个观点一抛出来,立刻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于是,“世界万物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下就成了社会热点话题。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索世界起源的问题。可以说,正是泰勒斯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开启了哲学殿堂之门。
虽然泰勒斯很伟大,但要问谁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多数人可能都会说出另一个名字: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仅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在那个时代,哪个雅典青年要是不知道苏格拉底的大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苏格拉底凭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粉丝呢?原来,独特的教学方式,是他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一问一答,让更多学生产生独立的思想。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苏格拉底收获了大批粉丝,却也为他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探究本质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暴露人性的黑暗面,也会戳中很多权贵的痛点。于是,苏格拉底便成了雅典权贵阶层的眼中钉。70岁那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政府以“腐化青年”和“亵渎神明”两项罪名,判处死刑。
……
06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尽相同,西方人研究哲学,根本目的是为了解释外在世界,我们中国的先辈们研究哲学,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修为,成为一个道德上“完美”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呢?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先要追溯人的本心。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与他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他认为人有一种“本心”,这种本心是他从事其它事物的根源。在陆九渊看来,本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而然的东西,不受私人欲望的影响,没有任何功利之心。
为了解释这个概念,陆九渊经常会提到孟子说的一句话:“今人乍见孺子将之于井,皆有怵愓恻隐之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掉进水井,他肯定会感到惊恐和同情,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认识小孩的父母,也不是他想要在乡党中有个“大善人”的好名声,而是因为他的“本心”是善良的,他不想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
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小动物受到伤害、遇到危险,必然会涌现这样的情感,同样的,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皆是如此。按照陆九渊的理解,这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就被称为“本心”。
人人都拥有本心,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原本单纯善良的本心会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进而提高个人修为。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庄子所说的“坐忘心斋”,陆九渊的“格物静坐”,讲的都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
……
07
1999年,美国上映了一部划时代的电影《黑客帝国》,这部电影除了好莱坞传统的爱情戏和打斗戏以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实世界?
在电影里,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爆发战争,人类输得一败涂地,他们被机器人泡在奇怪的液体里,用管子和电缆来维持生命体征。机器人创造了一个叫“母体”的系统,在“母体”里,人类的大脑会产生幻觉,让你以为自己就活在真实世界里,直到有一个人逃离了“母体”,识破了机器人的阴谋,才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荒谬的世界里。主人公手里有两个药丸,一个红色一个蓝色,吃下蓝色的,你就可以继续在虚拟世界里荣华富贵,吃下红色的,你就可以回到真实世界。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
看完《黑客帝国》以后,很多人都在思考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我们是不是生活在别人制造的幻觉里?只是我们和电影里面的角色一样没有发现。
这种对“世界是否真实存在”的思考,反映的就是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秉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我们以常识认识到的世界,大多数时候是错误的。例如过去我们相信,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会骑着麋鹿来给小朋友们派送圣诞礼物,长大以后我们才知道,圣诞老人只是一个童话故事罢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判别真实与虚假,错误与正确呢?笛卡尔举了个例子,假设我们拥有一筐苹果,你担心这里面可能有一些烂掉了,如果你想知道这里面究竟有几个苹果烂掉,就必须把所有的苹果都倒出来,再把坏的那些挑出去,把好的放回来,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筐完好无损的苹果。同样的,思想也是如此,我们想要获得正确的思想,就要先清空我们的大脑,做一次“头脑初始化”。在这种状态下,再去认真思考,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幻的。
笛卡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他学术框架内的正确思想。但是,许多哲学家认为,只有思考本身是不够的,就像你在思考,但这并不意味你所想的都是正确的。笛卡尔这种观点,是很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
……
08
眼睛是人非常重要的器官,没有了眼睛,人就会失明,成为盲人,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可是有眼睛就不会失明了吗?陈老给的回答是否定的,有眼睛照样可以失明,但是这种“失明”,更准确地来说,叫“失察”,也就是失去了明察秋毫、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有的人可以明察秋毫,而有的人呢,则目不见泰山。原因当然不是眼睛本身“看”世界的功能出了问题,而是人对于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有不同的判断罢了。中国人常常说,知子莫若父,然而事实上,最不了解子女的可能就是父亲了。
虽然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父亲的眼皮底下长大的,但是却常常会因为爱的缘故让自己的眼睛模糊了。有人会开玩笑说,恋爱的时候人的智商是最低的,但是父母爱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举个例子,明代有个宰辅叫杨士奇,出身寒门,早年做过私塾里的老师,能做到宰辅实在不容易,说明他不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可是偏偏在儿子的问题上看不明白。他的儿子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有人跟他反映,他就是不相信,反而觉得别人是在嫉妒自己的儿子。直到后来,儿子犯罪被判了重刑,他这才后悔,但是已经太晚了。
眼睛是感觉器官,是外面的事物进入我们大脑的重要通道。如果一个人闭目塞听,这条通道会不顺畅,自然就会影响到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中国哲学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