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徐州市图书馆完成了对徐州地区特色文献——藜照堂《刘氏族谱》的修复。

《刘氏族谱》全书共10册,每册1卷,共计900余叶,编修于民国九年(1920),由徐州九华五彩石印局印刷。该谱以藜照堂为堂号,堂号源自徐州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西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奉命在天禄阁校阅各种典籍。传说有一天,他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离去,独坐在暗室中继续默诵经文,这时,一位黄衣老人拄着青藜杖登阁而来,往杖端一吹,青藜杖燃烧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使刘向能够继续校书。

刘向是图书馆、文献学界的徐州籍先贤,他尽职尽责,刻苦学习的精神对后辈很有教育意义。因此在修复藜照堂《刘氏族谱》时,古籍修复人员一直心怀敬意,要用认真的态度,执着的付出,扎实的技术使这部破损严重的文献再获新生。这套厚厚的大书虽然刚过百年,相较于馆藏中动辄以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珍贵古籍来说并不算“古”,但由于纸质不好,加之到图书馆之前保管不善,它的身上几乎呈现出古籍修复中所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如纸张酸化、霉变、黏连、破损、污渍、虫蛀、鼠啮等等。无论是修复数量上,还是技术难度上,对古籍修复人员来说都是一次大挑战。为修复好这部书,未动手之前,古籍修复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

古籍修复现场

01

02

统计破损情况,测量纸张酸度、厚度,研究用料,确定修复所需纸张,制订修复方案,还利用参加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的机会,带着问题向业界知名的老师请教。由于破损纸张多,问题复杂,修复难度大,加之人员紧张,修复工作延续了数年,历春涉秋,寒来暑往

03

04

古籍修复工作者坐在摆放着台灯、各种工具、器皿、纸张,却收拾的一尘不染的修复桌前,将一切热闹推付窗外,迎送着一个个冷清,又温馨、精彩的日夜。

古籍修复是一项社会认识程度低,有点“神秘”的工作,但往往又是大家都感兴趣,渴望去走进,去了解,去体验的文化事业。图书馆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如开办展览、修复用具陈列、读者交流会、读者实践体验等,促进古籍保护和古籍修复知识普及,让沉睡的文字走进精彩的生活,贴近读者,使市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片

 修复完成的《刘氏族谱》


古籍修复是一种抢救性的文献保护工作,修复人员在严格遵守“整旧如旧”、“过程可逆”等职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辛勤的付出,使那些原本失去使用价值、“生命垂危”的一部部古籍重新焕发青春,大大延续了寿命,再次变成可供人们阅读研究的珍贵史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深深体会到了这项事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