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从山东密州到徐州任知州,在徐州两年,抗洪水,挖煤炭,抓冶铁,造兵器,劝农桑,修水利,留下了300多篇诗文佳作。黄楼、快哉亭、放鹤亭等徐州苏轼人文景观,见证着千百年来人们对“苏徐州”的敬仰。

  “小U盘,大礼包。这里的资料,送给所有热爱苏轼的人。”

  上周,在新生供电小区的孟府,87岁的孟昭全和81岁的“苏粉”同道陆明德,联合徐州市档案馆、徐州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捐赠了精心制作的苏轼文化资料U盘,为公共馆藏增添珍贵的数字文化档案。


 图片

      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向二老颁发捐赠证书

转业老兵勤学不辍,为研究苏轼倾爱心


  这份“大礼包”,原是为纪念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送给与会嘉宾和研究会成员的。U盘里究竟有哪些内容,会引起市档案馆、市图书馆的关注和上门接受捐赠?U盘内容的制作者陆明德打开电视机大屏,向来访者一一展示。


图片

                     U盘


  他介绍,这个容量为32G的U盘,共包含9项内容,包括《惟愿一识苏徐州专题片——纪念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遗爱千载苏徐州专题片》《如诗如画云龙湖专题片——献给苏轼知徐州945周年》等视频,《第二十四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Word电子版文件等。

  陆明德从军20年,转业后进入徐州检察机关,退休后,潜心研读苏轼文史,学习诗词、摄影、录像和影视制作,U盘里的多部视频是他亲自拍摄和制作的。八旬老人提起苏轼文化时,目光炯炯,声若洪钟。

  “活动老,学到老。”陆明德坦言,退休后,学习不辍,熟练掌握了电脑修图和视频剪辑等技术,是诸多苏轼文化活动中勤奋的编外“记者”。为了让老年“苏粉”可以识读U盘里的内容,陆明德细心地编写了“使用说明”随U盘赠送。

  自写、自拍、自编,陆明德先后编印《苏轼在徐州图文集》《云龙山水诗画集》,著有《明德堂诗影》《苏轼知徐州札记》《苏轼守徐州史话》等书,与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徐新民合著出版《苏轼全传》徐州卷之《黄楼丰碑》,与魏新建合著《苏轼文化大观》。对苏轼在徐州的70余处遗迹、景点反复寻访、考察,拍摄图片3600余幅,积累文史资料260多万字,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系统记录了苏轼在徐州的历程。

  “登山追梦何曾老?惟愿一识苏徐州!”陆明德说,“今年值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我主动承揽下视频的制作任务,因为研究会在创办之初我就参与,拍视频需要用到许多历史材料,我责无旁贷。”


图片

 孟昭全(左)与陆明德


利国乡贤出资万元,为弘扬苏学鼓与呼


  15年前,出于对苏轼的仰慕,孟昭全与陆明德从相识到相敬。今年初,孟昭全与陆明德商议,在研究会出资的基础上,他个人再拿出1万元,由陆明德制作纪念U盘100余个,作为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活动的礼品赠送给会员。

  孟昭全是电业部门的工程师,退休后由理工转文史,为徐州的苏轼文化调查研究笔耕不辍,为地方文化建设鼓与呼。


图片

 孟昭全展示他的苏学研究材料


  “是苏轼给了我第二青春。”孟昭全提到苏轼,同样难掩激动,滔滔不绝:“我是利国人,1992年退休后,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利国镇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文豪,与古镇利国有着不解之缘。”

  孟昭全回忆:“1999年,我旁听了一场苏轼学术研讨会后,眼界大增,之后大量阅读苏轼的传记,研读了苏轼与利国有关的《石炭并引》诗及《徐州上皇帝书》。”

  作为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四名发起人之一,孟昭全在2008年研究会成立之前,便提出建会创意,奔走呼吁,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朱靖华教授等在内的20多名专家学者的支持。此后,他又推动了利国“中国苏轼文化名镇”和利国苏轼小学的创建与授牌。

  坚持苏学发展理论先行,孟昭全先后在省市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苏轼与利国》《苏学发展学初探》《中华苏学发展学探索报告》等书,与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谭敦容合编《苏轼文化知识问答》,以通俗易懂的文本,推动苏轼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

  此次由陆明德、孟昭全向市档案馆、市图书馆捐赠的苏轼文化数字资料,丰富了两馆的数字馆藏。两馆相关负责人在孟昭全的家中办理了捐赠手续并颁发了证书,皆表示,“二老的文化善举,推动了徐州苏轼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图片

  孟昭全家中的捐赠现场


文化传承“苏徐州”,彭城风景别样美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流长,人文荟萃。在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苏轼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是徐州知州苏轼带领军民抗洪后建成黄楼945周年,学界将苏轼在徐州任职的两年称为他的“黄楼时期”。黄楼经过历代的维修复建,一直屹立在故黄河畔,成为徐州苏轼文化的地标。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徐州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和推动下,苏轼精神、苏轼文化作为徐州珍贵的城市文化基因,被广泛研究、传扬并融入文旅项目中,为四海游客所感知。今年,江苏省社科联将“文化传承‘苏徐州’”项目纳入全省“一市一品”社科品牌。

  苏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据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新生介绍,“文化传承‘苏徐州’”系列活动将在更高的站位不断推动苏轼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广的推广不断厚植苏轼文化群众根基,从而推进徐州的文化强市建设,让“苏轼热”持续升温,让苏轼文化这颗耀眼的明珠更加灿烂。

  在徐州的苏轼研究群体,老中青三代“苏粉”人才济济,其中有四位八旬以上的研究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徐州四老”。“四老”中,除了孟昭全、陆明德之外,还有徐新民、谭敦容。

  今年89岁的徐新民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退休后在老年大学文学班教授古典文学十年,参加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后曾任副秘书长、特约调研员,著有《苏轼民本思想札记》《苏轼苏辙咏徐州》《苏学概论》《苏轼民本学说简论》等书。

  81岁的谭敦容是高级工程师。从小爱好文学的他退休后接触苏轼文化,很快沉浸其中,先后编著《苏轼与徐州》《古今诗人咏黄楼》《从楹联读苏轼》等著作,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研究苏轼文章50余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苏轼文化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生生不息,“徐州四老”在每周的品茗雅会中,谈的最多的是苏轼,引为骄傲的是苏轼留在徐州的文化财富。


记者 张瑾 摄影报道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