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马克思画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这部马克思纪念版画传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以文为经,以图为纬,严谨权威,通俗生动地再现了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准确而凝练地介绍了他的科学理论贡献,向读者展示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和人格魅力,使读者能够轻松走进伟人的生活时代。
马克思不是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思维敏捷,口才很好,加上深厚的学问底子,“博士俱乐部”的人都很喜欢跟他打交道,听他发言。对青年马克思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俱乐部里面有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这里好好经营,说不定很快就能发表文章、进入学术界了!
但马克思毅然决然离开了“博士俱乐部”,为什么呢?
他发现这些人坚持唯心史观,不参加实践活动,也看不上实践活动,甚至有点儿蔑视人民群众。这和马克思的理想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早在中学时代的作文里,马克思就下定决心了——为同时代的所有人劳动,为同时代的所有人工作。
马克思注定要介入到他所在的时代,可能他也没想到,他对世界的影响会如此波澜壮阔。
02
《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
周秉德
这是周总理侄女周秉德创作的一部回忆录。作者以晚辈亲情的视角,深情回忆了在中南海西花厅与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一起生活的难忘岁月,在细腻翔实的笔触中,再现出伟人的人格风范、高尚情怀和严谨家风。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图文并茂,是一部可读性很强、感人至深的优秀文本。
20世纪60年代初,小秉德的爸爸时常胃痛,胃溃疡越来越厉害,需要经常请假休息,周总理安排他到外地疗养了几次,仍然不能正常上班。在当时,像周恩寿这样身体不好,“带薪休假”的干部很多,但是在周总理那里,就成了很大的一个问题。
一次会议结束后,周总理留下了内务部的部长,向他交代说:“我弟弟身体不好,请你让他提前退休。不能拿着全额工资,还不能坚持正常上班!
小秉德的父亲退休后,工资、待遇都少了。周总理从自己的月薪中拿出200元给周秉德一家,说:“多用我的钱,少用国家的”。
在伯父伯母身上,周秉德潜移默化学到了很多东西。
03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
吴晶 陈聪
这是一部关于已故科学家黄大年的长篇报告文学。在广泛采访的基础上,从科研、教学、家庭生活等多个侧面,记述了黄大年献身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事迹,展现了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高尚品德。文笔生动,感情充沛,资料翔实,阅读此书将经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黄老师最后一次去成都出差的时候,他在上飞机前喝了一杯冰可乐,什么也没吃。飞机上,他突然觉得腹痛难忍,疼晕过去两次。下了飞机,工作人员赶紧把黄老师送到了成都人民医院。
但是在医生给他做检查的时候,就怎么也掰不开他怀里紧紧抱着的那台电脑。后来黄老师终于醒了过来,他第一时间、第一反应就是看看手里面电脑还在不在。
他看见电脑还在,松了一口气,然后又赶紧跟旁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可能是快不行了,我如果不行,你们要把这台电脑交给组织,交给国家。
在他的生命已经倒数的时候,他依然在想着我国的科研事业,依然在想着不要因为自己,不要因为任何个人的原因,让祖国的科研事业耽误,哪怕是一分一秒。
04
《种子·钟扬》
陈芳 陈聪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毛泽东的这句名言生动概括了“种子精神”的内涵。
长篇报告文学《种子·钟扬》以优美感人的文笔、生动翔实的细节,记叙了新时代知识分子钟扬16年穿梭在青藏高原采集种子,为科学和教育事业献身的感人故事,呈现了钟扬用生命奏响的一曲回肠荡气的人生华章——他用特有的“种子方舟”,播种出自己生命的高度,他的精神也如同种子一样播撒进无数人的心田。
2001年8月,钟扬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艰难克服高原反应之余,目之所见,全都是“宝藏”,青藏高原上还有1000多种特有的植物从没被人彻底盘点过!
此后16年里,钟扬一共为我们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并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从“一穷二白”到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然而,在这16年里,钟扬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珠穆朗玛峰上寻找高山雪莲的时候,钟扬一度缺氧到全身无力;在羊达乡的荒山上,为了寻找野生拟南芥,他差点摔下山崖。2015年,钟扬躺进了抢救室。长期奔波于高原与平原,一会儿缺氧一会醉氧,加上过高的工作强度、睡眠严重不足,钟扬出现了心脏肥大、血管脆弱等种种症状。
05
《试飞英雄》
张子影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空军试飞员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多年的跟踪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记录、塑造了这些为国铸剑、追梦蓝天的英雄群像,揭秘了中国几代新型战机试飞的内幕,诠释了“忠诚、无畏、精飞”的试飞精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格局宏大,题材独特,情节跌宕,是一部思想性和文学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在很多人的眼里,战争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那些刀光剑影和硝烟呐喊,在许多人的眼里,仿佛都是些褪了色的黑白照片。但在和平年代,有这样一群人无时不刻不在奋斗,代价是年轻的生命。
试飞员是什么人呢?试飞英雄又是什么人呢?飞机,我们都司空见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很多人会感慨它的便捷。但是除了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以外,飞机或者说航空器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国力,从而标志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的空军试飞员队伍,从五十年代初建立至今,六十余年的时间。这支小众的队伍,人数并不多。几代飞行员加在一起,两百七八十人。但是六十余年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献身的试飞员就有二十九位。
06
《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 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
本书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照片170余张,以百姓视角看国家大事,以小照片讲述大历史,以小细节呈现大时代,唤起全民的共同记忆,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主题鲜明突出,史料权威珍贵,内容丰富生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为重温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提供了独特的视觉影像文本。
1977年,正在田里干活儿的刘海峰,突然得到一个消息——高考恢复了!他出了一脑门儿的汗,弄不清是干活儿干的,还是听到消息激动的,或许两者都有。刘海峰擦擦汗,走了好远的路,回到生产队住的地方。还没站稳,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和他拥抱,每个人眼里都闪烁着激动的泪水。
好多“老三届”把旧教科书拿出来,一个劲儿地猛看。没有书的呢,就去市面上买。大早上的,还下着雪呢,书店门口早就排起了长龙,开门没几分钟,书就卖光了。
刘海峰是幸运的,他家离上山下乡的地方不远,只有几十公里,可以回家复习。那会儿农村忙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刚好可以让他安心准备考试。回到家,刘海峰爸妈看着儿子,高了,也瘦了,心疼得紧。刘海峰却拍着胸脯说:“爸妈,我不累,我在农村啥活都干,什么都会。等我考完了,就回来帮你们。”那年的高考,全国有27万人参加,其中有30多岁的大龄考生,也有13岁的小龄考生。
刘海峰现在已经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每当想起1977年的高考,仍是感触良多。它改变了刘海峰的命运,也改变了万千青年人的命运。
0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等。
朱光潜先生首先向广大青年们谈到了读书这个话题。
他认为,青年要有“一种正常嗜好”,要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抵御“恶习惯引诱”。“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因此要赶紧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朱光潜先生还对青年说——“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