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频繁火上热搜的《歌手》里,50多岁的那英,和一众格莱美级别的国外歌手,在完全真唱不修音的直播中,展开了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激烈对抗。 第一场直播,那英就惜败于国外歌手凡希亚和香缇莫,只拿到了第三名。 一直叱咤内娱界的那英,如今老了老了,还要拼着命跟一帮国外实力派一较高下。 别说那英,放在任何一个行业,这场面都着实虐心。 因为《歌手》太“反人性”了,它是在逼着每位歌手都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但也正因为“反人性”,本季《歌手》给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场听觉盛宴,其热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次直播时,相关话题都会霸榜各平台热搜。 其实不止在娱乐圈,在任何一个领域,想要做出成绩,都要学会“反人性”,跳出舒适区。 股神巴菲特曾说过:“那些最好的买卖,刚开始的时候,从数字上看,几乎都会告诉你不要买。” 凭借诸如此类“反人性”的投资理念,巴菲特的投资以极高的年复合收益创造了资产翻数千倍的神话。 巴菲特也是比尔盖茨、马云、乔布斯敬佩的企业家,其个人史堪称“美国的资本发展史”。 今天推荐的这本《巴菲特传》,对巴菲特充满传奇色彩的投资策略、人生哲学和管理智慧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可以说这是一本投资者必读、创业者必读、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人物传记。 读完《巴菲特传》你会明白,那些真正赚大钱的人,都是“反人性”高手。 巴菲特从小就极富商业头脑,在别的小朋友还在上幼稚园的年纪,他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赚钱了。 6岁的时候,他挨家挨户兜售可乐; 13岁他开始送报纸,同时还推销杂志; 14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一名农场主。 但是因为当时年纪小,巴菲特迷上了赌博,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赌博方式是赌马。 他会在网上下载各种赌马攻略,然后用各种模型去预测赌马结果。 16岁终于达到了可以赌博的年龄,巴菲特带了175美元跑去赌马,结果,他输掉了几乎所有的钱。 我们知道所有的赌博,利用的都是人性的贪婪——不用付出就有可能让自己收获意外之财。 然而,最终没有人能逃脱输光的命运,这是赌博的游戏规则导致的。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巴菲特远离了赌博,学会保持清醒,不被贪婪裹挟。 1995年,一个互联网新生儿网景浏览器,在纳斯达克上市,从初上市的14美元,两个小时,收盘价58.25美元。 全世界都被这个互联网新生儿的力量震惊了,无数人开始把大把的钱都投入到互联网行业。 而巴菲特却对一切无动于衷。 因为他早已明白,过于疯狂的牛市必定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当所有人都赚疯了的时候,理智脱身才不至于输得太惨。 仅仅一年时间,互联网泡沫破裂,美股崩盘,无数纸面上的百万富翁面临破产。 巴菲特全身而退。 在股市里有这样一句话:能赢的人很厉害,但不输的人才是最后赢家。 股市是人类欲望的放大镜,一旦人被蒙蔽双眼,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即使万贯家财,也会一夜倾家荡产。 无怪乎巴菲特会说,想要在股票市场成功,不是凭借计算而是凭借思考,特别是在投资领域,最怕的就是被贪婪裹挟,失去理智。 庄子云:“贪权而取竭,贪财而取危。” 当欲望冲破了理智的界限,就会如同洪水猛兽,将人生演变成一场灾难。 巴菲特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学校的金融与商业专业,只教授完美理论,不能教授赚钱技巧。 直到后来,他读到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人》,他觉得终于找到了他的人生导师。 格雷厄姆被称为“华尔街之父”,他创立的证券分析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 为了得到格雷厄姆真传,巴菲特投身到格雷厄姆门下攻读研究生,毕业之后,还去往导师的公司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在导师格雷厄姆的言传身教下,巴菲特领悟了众多价值投资的真谛。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烟蒂型”投资。 对于烟蒂型投资,巴菲特这样描述:“烟蒂型投资是一种买股票的方法,即寻找那些股票价格远低于流动资本的公司,非常便宜但又有一点素质的公司。就好像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找到一个湿透的烟蒂,能够免费抽上一口。你抽完后扔了它,继续找下一个。这种行为听上去很不优雅,但别忘了,那是一口口免费的雪茄烟,换句话说,那意味着稳健的收益。” 凭借烟蒂型投资,巴菲特合伙公司在1957至1969年间的复合收益率为29.5%,远超其他同行。 然而一段时间后,巴菲特发现市场上烟蒂型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他因此敏锐地觉察出,看似繁荣的股市中,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1968年,当所有人都以为美国股市将会蒸蒸日上、一年强过一年时,巴菲特打破固有思维,毅然通知合伙人隐退,清算股票,解散合伙公司。 果不其然,就在第二年,美国股市急转直下,巴菲特险之又险地躲过此次“股灾”。 卡罗尔·德维克教授在其杰作《终身成长》中写道:“人与人之间那微妙的差异,非天赋所定,亦非勤勉所能尽述,实乃思维之模式所铸。那些固守陈规者,遇事总循旧辙,然而新问题的浪潮汹涌而至,终将他们困于旧日的牢笼。” 人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想赚钱,就要不断打破固有认知。 一个人如果无法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终有一天会在风浪中迷失方向。 1963年,一个骗子试图垄断世界大豆市场,靠着骗运通银行担保,玩阴阳粮仓,后来骗局被人们揭穿,人们开始质疑为这个骗子担保的美国运通。 运通股价当场暴跌,因为担负巨额赔偿,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当所有人都对运通失去信心,连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都不再持有运通股票,但是巴菲特却选择了相信运通。 因为在这种暴跌中巴菲特嗅到了机会。 他带人亲自做调研,从第一手的资料中了解到:运通仍然是美国银行卡业务的头把交椅。 当巴菲特足够冷静,他就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拨开云雾,看到了真相。 随后,巴菲特将自己资金的40%全部买入运通,到了1967年,1300万美元的成本换来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 这是巴菲特投资转型的一个标志性案例,意味着他开始专注公司长期价值的价值投资。 1972年,《华盛顿邮报》因为发表对当局的不利言论,面临几乎关停的局面。 股市普遍不看好它的发展,股价狂跌。 巴菲特又一次注意到,街头巷尾,叛逆的年轻人已经以买一份《华盛顿邮报》为荣。 于是,巴菲特再一次开始了他的收购之旅。 但是,这一次他收了10%的时候,《华盛顿邮报》的股价已经跌了300万美元。 不过巴菲特没有被跌势吓破胆。 他目光长远,不止看到了《华盛顿邮报》的困境,他还看到了《华盛顿邮报》优秀的管理团队,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虽然《华盛顿邮报》持续亏损了4年,但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管理团队,1985年,《华盛顿邮报》由原本的1060万美元买入的股票市值跃升至2.2亿美元。 有格局,不短视,巴菲特再一次在股票界封神。 茅盾文学奖得主刘心武说:“接受逆境便是突破逆境的开始。” 逆境看上去艰难得多,暗象丛生危机四伏,但是当你能够在逆境时,看清局势迎接挑战,危机未必不是转机。 一个人能走多高,走多远,是由一个人的格局决定的。 只有当你看得够远,你才能领略足够精彩的风景。 巴菲特曾经说:“我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享受赚钱过程中的快乐。” 如果这句话是从别人口中说出的,我们可能会觉得他在凡尔赛。 但是从世界首富巴菲特的口中说出,一切都不一样了。 毕竟他在6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如何赚钱的神童。 毕竟他将自己的大部分资产,都捐赠给了慈善事业。 很多人分析巴菲特成功的因素,有人说是因为他智商高,有人说是因为他财商高,也有人说是因为他情商高。 其实只有巴菲特自己知道,他只是做到了反人性—— 在股票市场出现投机狂潮时,保持清醒,不被贪婪裹挟; 在投资市场风云变幻时,不惧改变,打破固有思维; 在别人避之不及时,眼光放长远,适时逆势而上。 一如心学大家王阳明所说:“人能克己,方能成己。” 读一读这本《巴菲特传》,向巴菲特学习他是如何深刻洞察人性,即使无法成为“股神”,也会有所收获,甚至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