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奥运会真的是高质量人类聚集地。 前有谷爱凌每天睡10小时也不耽误拿冠军和考上斯坦福,如今又有“港版谷爱凌”江旻憓在巴黎奥运会的重剑项目上一战成名。 重剑本是法国的夺冠热门项目,而江旻憓硬是在对手领先的局势下绝地反追比分,以13:12夺得金牌。 训练备赛本就要花费大量时间,而她竟还是个超级学霸,本科斯坦福,硕士人大,就连芭蕾、花滑、跆拳道、钢琴这些技能点她也都点了个遍。 在江旻憓那里,时间就像是块海绵,被压缩利用到极致,但她却很少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感到焦灼,只是尽兴做好每一件事,享受时间带来的馈赠。 人们不禁想问,同样是一天24个小时,为什么优秀的人总能充实又有成就感地度过每一分钟,而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疲于奔命,却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也正是今天要推荐的书籍《时间贫困》中描述的大部分人的时间困境: 身兼数职,平衡不好自己的角色和时间; 受诱惑所累,已经很久没有专注地去做一件事; 待办清单里都是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感到非常不开心。 面对这样的困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纵使科技不断发展,我们也无法改变时间流逝的速度,更无法凭空创造出一小时。唯一能改变的,便是我们对逝去时间的主观感受。 学会转变自己的心态和利用时间的方式,你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多快乐和有成就感的瞬间。 如果让人们回答“做什么事感到最开心”,也许很多人都会回答“打游戏”、“看电视”、“不上班的时候最快乐”。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者曾让自己的学生记录两周的时间开销,并给这些时间的快乐程度打分。 一名学生在职攻读MBA,常常抱怨自己既要工作又要上课,根本没时间社交,但统计后他发现,自己两周玩游戏的时间竟然超过了25个小时,他完全可以用这个时间和朋友聚会。 还有一名学生,为了读MBA辞掉了工作,原本想专注学业,但统计后发现,她看电视剧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上课和写作业的时间。 时间记录的意义在于,通过计算,我们能清楚知道自己是如何分配时间的,又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 就像这两名学生,他们从没意识到自己竟然在屏幕娱乐上耽误了那么久,而他们本可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坚持记录时间,人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这就不得不搬出时间记录的楷模——亚历山大·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是前苏联的一名昆虫学家,从26岁起,他就开始用日记记录他的一天,每天做了什么,每件事花费了多少时间,精确到分钟。哪怕是战争,或是卧病在床,都从无一日中断。 长期记录培养了他对时间超乎寻常的敏锐,他可以毫不费力做出5年计划,并坚定执行。 每到月末和年尾,当大部分人只能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他却能将日记转化为表格和图表,统计出一年的产出和收获。 高峰时期,他一年下来可以完成几百页的学术论文,还能每天睡上10个小时,阅读、运动和兴趣爱好也从未落下。 正是这种对时间的虔诚和敬畏,让柳比歇夫获得了充实美好的一生。 正如《时间贫困》里所说:“认真对待时间的人才会快乐。” 记录时间便是认真对待时间的开始,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学会自我反思,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减少时间浪费,变不快乐为快乐 樊登讲过一句清醒治愈的话:怎样叫做浪费时间?不快乐就是浪费时间。 我们都想要快乐,但事实是,生活里一定有不快乐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通勤、家务和不喜欢的工作。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成就感,只是出于义务才去做。 针对这些不快乐的时间,作者给出了两个方法。 方法一:花钱买时间 书中的安吉拉一直都坚持自己打扫卫生,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她觉得这样既省钱,自己和丈夫一起打扫还比保洁干净。 一天,安吉拉和家人在公园玩耍,因为心里一直惦念着家务,她急不可耐地催促丈夫和孩子回家,导致一家人扫兴而归。 也终于在这一天,她下定决心找了一次保洁。 当看到地板闪闪发亮,沙发靠垫摆放整齐,电视屏幕也一尘不染,安吉拉觉得这笔钱花得太值了。 她终于可以完整陪伴孩子整个周末,和丈夫也有了更多闲暇时光。丈夫也很高兴,因为再也不会被催了。 生活被琐事占满时,我们便无法享受生活,偶尔花钱买时间,要比买“物品”更加幸福。 方法二:捆绑诱惑 针对无法外包的事情,你还可以试试“捆绑诱惑”——将不喜欢的事情和有吸引力的事情捆绑在一起。 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学生曾参加过一个实验,他们有跑步减肥的需求,但又没有行动的动力。 而当研究人员告诉学生,可以在跑步机上边跑步边听有声小说《饥饿游戏》时,学生的运动次数增加了50%。 当跑步这件枯燥的事情和听刺激的故事相结合,跑步也变得非常有吸引力。 类似的诱惑绑定还可以是:通勤时听播客,做家务时和朋友打电话等等。 人们都讨厌浪费时间,讨厌程度甚至超过浪费金钱,因为相较于金钱,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委屈中,属于自己的时间,要去好好对待。那些满意度低的事情,通过外包和一些加工处理,就能焕发新的生机。 忙里偷闲,给生活添加花样 董宇辉在成为当红主播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忙到只睡3、4个小时,但他永远坚持自己「忙里偷闲」的生活哲学。 工作再忙,他也一有空档就回老家遛狗,喂牛,抓鱼,帮弟弟操持婚礼,哪怕有时只能在家里待上半天就必须赶往下一项工作。 他深知,人生就像弹簧,如果挤压时间太长太满,迟早会崩坏。高强度的工作之后适当休息,人才不至于丢失自己。 《时间贫困》的作者凯茜也讲过类似的一段经历。 一次送孩子上幼儿园,她一心想着早上的工作会议,一个劲地催促孩子“快一点,快一点”,可孩子却只对路边刚开的玫瑰花兴奋不已。 一想到自己还有很多工作上的事要处理,她生气地对孩子说:“我们没有时间看什么玫瑰花,你快点。” 可说完这句话她就意识到,她自诩为时间管理和快乐方面的专家,却因为长时间的忙碌和重复的工作,忽略了生活中潜在的快乐。 随后,凯茜做了两件事来改变心态。 第一,引入“剩余时间”这一概念。 她时刻提醒自己,生命是有限的,和爱的人一起相处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正因为时间有限,所以需要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小小快乐。 第二,化平凡为特别。 她和孩子约定好,每周四早上都是他们的咖啡约会时间。她将这个约会时间标在日历上,严格执行。 通过这个行动,她和孩子一起创造了很多美好回忆,为时间赋予了更多意义。 现代社会,忙碌似乎成为了一个人成功的象征,人人都像踩着风火轮和时间赛跑,一闲下来就有罪恶感。 但就像作家马特·海格所说:“当你感觉忙得没时间休息,就是你最需要找时间休息的时候。” 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有限,意识到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在家人和朋友身上投入时间,你会得到超乎寻常的回报。 专注当下,缓解对时间的焦虑 书中的凯特是一名职场女性,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长期以来,她都会随身携带一份长长的待办事项清单,在工作会议中见缝插针地处理一些私事。 给儿子准备生日礼物; 预定家庭周末聚餐; 为女儿准备春游的零食; …… 有时,她对自己“高效”的时间管理感到骄傲,觉得成就感满满。但更多时候,她感到压力重重,觉得自己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但却无法专注于其中任何一件事。 直到有一天,她在一场工作研讨会上看到一组实验数据:司机在路上分神玩手机,要比酒驾更加致命。 凯特开始反思,自己这种行为真的是在提高效率吗?为了能在待办清单上多划掉两个任务而牺牲掉专注力,真的值得吗? 其实很多研究都表明,绝大部分人都和凯特一样,一天接近一半的时间都没法专注于当下,而这就是他们总是焦虑的原因。因为幸福感并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有没有专注地做。 想要提升专注力,方法也很简单。 (1)练习“五感冥想” 在你的周围寻找5件能看到的事物、4件能摸到的事物、3件能听到的事物、2件能闻到的事物、1件能尝到的事物。 这样的日常训练可以帮助你提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让你日后做任何别的事情都能全神贯注。 (2)练习“数码脱瘾”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招募两组人一起就餐,观察手机对他们就餐体验的影响。 实验人员找借口让第一组人收起手机,而另外一组人则像往常一样把手机放在桌上。结果显示,不带手机的人用餐体验明显更好。 每天都给自己留出几个小时的“离线”时间,没有电话、社交媒体、电视和互联网,你会更沉浸于当下做的事中。 专注带来心流,心流驱散焦虑。通过冥想、数码戒断等行为,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能力,让我们更有幸福感。 人们常说“时间如流水”,而《时间贫困》这本书告诉我们:时间更像是马赛克瓷砖,你如何为每一块砖涂抹色彩,它们就如何融入你的人生画作中。 如果你也希望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希望开采时间这座矿藏,不妨一起来读这本《时间贫困》。 它告诉你,时间不服从任何人的管理,也不受财富和智商影响,但你使用时间的方式,却决定了你的幸福程度。 学着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和感受、多做自我效能感高的事情、提高社交质量,这些都会赋予时间意义,让你拥有一个更加幸福快乐的人生。 简而言之,快乐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技能。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人生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