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茶器

图片

茶和文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他们已经相伴了几千年,创造了无数有趣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在茶诗中提到的那些茶具是什么样子的呢?像苏东坡、陆游这些大家熟悉的诗人,最喜欢用什么样的茶器呢?

让我们从茶诗开始,去探索这些茶具,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


图片


《罢郡游何山》

宋·虞俦

“气味馀禅榻,煎茶竹里烟。”


图片

唐代  巩县窑  茶铛


古代人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习惯将茶煮沸后饮用,诗人们通常称这种方式为“煎茶”。在煎茶或煮茶的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特定的器具,如茶鍑、茶铫、茶铛等。

这些煮茶器具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经常被提到。例如,诗人皎然曾写道:“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茶铛是煎茶的器具之一,在唐宋诗文中多次被提及。唐代巩县窑生产的茶铛,外部施以茶叶末釉,内部施以白釉,仿照金银器的器型。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以生产多样器具著称,这种独特的施釉方法在同类器中十分罕见。


直庐联句

宋·晁补之

“上合井泉甘若醴,蓬山点茶竹阴底。”


图片




唐代  长沙窑  

青釉褐彩云气纹瓷碗


宋代人不再像唐代那样直接煎煮茶末,而是将茶末放在茶盏中,用茶瓶煮水注入,再用茶匙或茶筅搅拌,搭配茶托品饮。因此,汤瓶、茶匙、茶盏等成为重要器具。

宋人的生活充满茶与竹的韵味,如苏东坡的“茶烟竹下孤”、陆游的“阴阴竹坞安茶灶”等诗句,都是这种风雅生活的体现。

唐代的长沙窑制作了大量釉下彩绘瓷器,打破了青瓷单一的釉色,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技艺。长沙窑的装饰从早期的褐色斑点逐渐发展为褐绿斑点,图案也从简单的斑点演变为花鸟、动物,甚至诗文。制作时,先用毛笔在瓷坯上绘制图案,再覆盖透明釉,高温烧制。

比如长沙窑青釉褐彩云气纹瓷碗,器身内外施青釉,器外壁以四块褐斑装饰,外壁釉不及底。碗心以釉下褐彩勾描云气纹,褐彩线条内涂釉下绿彩,整体图案线条流畅。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图片



唐代   青绿釉带流茶臼


清代诗人朱昆田在用壶泡饮友人赠送的岕茶后,带着些许讥讽写道:“因笑唐宋人,纷纷贵团饼。研须倚石臼,打或藉银梗。”诗中似乎嘲笑了饮用团饼茶时需要研磨和击拂的繁琐过程。

其中提到的“石臼”就是唐宋时期用来研磨茶叶的器具之一。当时,还有两种广为流行的研磨器具——茶碾和茶磨。

尽管唐宋时期的末茶饮用方法确实不如明清时期的叶茶简单方便,但从唐宋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文人雅士们在听到茶臼敲击时的清脆声响,看到茶末如绿尘或雪花般飘落时,也能体会到其中别样的雅趣。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相互依存,器物承载着道的精神。陆羽将煮茶、饮茶的器具称为“器”,赋予了这些茶具超越日常的文化意蕴,使其不仅仅是满足口渴的工具,还承载了深厚的“道”之内涵。

由于茶器融汇了文化、境界、审美和精神等诸多因素,陆羽强调在雅集或茶会中,茶器的实用性、美观性、和谐性及完备性至关重要。他认为,二十四器缺一,茶道便废。因此,茶器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图片


图片

图片